腰椎骨折的治疗
腰椎骨折治疗分为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且针对特殊人群有不同提示。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68周、加强护理,骨折初步愈合后佩戴支具36个月,还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钙剂和维生素D等药物;手术治疗分微创手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开放手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椎体切除术);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要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综合评估手术耐受性,儿童尽量保守治疗、避免损伤生长板,孕妇首选保守治疗、避免用影响胎儿药物,有基础疾病者先控制基础疾病、全面评估手术风险。
一、保守治疗
1.卧床休息:对于稳定性腰椎骨折、骨折程度较轻且无神经损伤的患者适用。一般需要严格卧床68周,期间患者应尽量减少活动,以减轻骨折部位的压力,促进骨折愈合。卧床时可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年龄较大的患者长期卧床易出现肺部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需加强护理,如定时翻身、拍背、鼓励咳嗽咳痰、进行下肢被动活动等。
2.支具固定:在骨折初步愈合后,患者可佩戴腰部支具逐渐下床活动。支具能提供外部支撑,限制腰部的活动范围,减轻骨折部位的负荷。选择合适的支具非常重要,要根据患者的体型和骨折部位定制。佩戴支具的时间一般为36个月,具体时间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
3.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症状,促进患者的舒适度。同时,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药物,以促进骨折愈合,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或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
二、手术治疗
1.微创手术
(1)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适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肿瘤等。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增强椎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缓解疼痛。PVP操作相对简单,PKP则在注入骨水泥前先通过球囊扩张恢复椎体的高度。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一般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但对于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等患者不适用。
(2)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通过小切口置入椎弓根螺钉,对骨折椎体进行复位和固定。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不稳定性腰椎骨折、伴有神经损伤的腰椎骨折等。
2.开放手术
(1)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当腰椎骨折合并有神经损伤、椎管狭窄等情况时,需要进行开放手术。手术过程中需要解除神经压迫,进行植骨融合,并使用内固定物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该手术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但能有效解决神经受压问题,恢复脊柱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2)椎体切除术:对于严重的腰椎骨折、椎体肿瘤等情况,可能需要切除病变椎体,然后进行重建。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手术,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要求较高,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
三、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能力较差。在治疗过程中,除了积极治疗骨折外,还应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手术耐受性差,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评估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保守治疗期间要特别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等。
2.儿童: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腰椎骨折的治疗需要考虑到对骨骼生长的影响。一般尽量采用保守治疗,避免手术对生长板造成损伤。如果必须手术,应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恢复情况,定期复查X线等检查。
3.孕妇:孕妇发生腰椎骨折后,治疗较为棘手。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保守治疗是首选,但要注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如需手术,应在多学科团队(妇产科、骨科等)的协作下进行,尽量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4.患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腰椎骨折前,需要先控制好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治疗,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身体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