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了怎么处理方法
发现有人晕厥时,首先要判断现场环境安全并判断患者生命体征,若呼吸、脉搏消失立即心肺复苏并呼叫急救,若有则调整体位,轻压人中唤醒并观察。即便患者恢复意识也应尽快就医检查,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动作要轻柔,告知详细病史;儿童需安抚并详细描述情况;孕妇避免随意搬动;有基础疾病患者要说明基础疾病情况,这些人群日常都需做好相应预防措施。
一、现场处理
1.判断情况:发现有人晕厥,首先要快速判断现场环境是否安全,避免二次伤害。轻拍患者肩膀并呼喊,观察有无应答,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判断生命体征是否平稳。若患者无应答且呼吸、脉搏消失,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呼叫急救人员;若患者有呼吸和脉搏,则继续下一步处理。
2.调整体位:让患者仰卧在平坦、坚实的地面或床面上,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解开患者领口、领带、腰带等束缚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有假牙的患者,如有可能应取出假牙。
3.唤醒与观察:可轻压患者人中,尝试唤醒患者。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有无肢体抽搐、口吐白沫等其他异常表现。等待患者恢复意识或急救人员到来。
二、后续处理
1.就医检查:即使患者很快恢复意识,也应尽快送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因为晕厥可能是多种严重疾病的表现,如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癫痫等)、代谢性疾病(如低血糖等)。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晕厥发生的时间、地点、诱因、伴随症状、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还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如测量血压、心率、心肺听诊等;以及一系列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头颅CT或MRI、血糖、血常规等,以明确晕厥的原因。
2.针对病因治疗:若检查发现晕厥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如心律失常,可能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治疗;若是脑血管疾病导致,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脑梗死可能需要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低血糖引起的晕厥,纠正低血糖后通常症状可缓解,后续需调整饮食或治疗潜在的导致低血糖的疾病。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晕厥后更容易发生骨折等并发症。因此,在现场处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因搬动不当造成伤害。就医检查时,要详细告知医生既往所患疾病及正在服用的药物,因为一些药物可能会增加晕厥风险或影响检查结果。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起身、转头等动作要缓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导致低血压性晕厥;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在正常范围。
2.儿童: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晕厥原因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在现场处理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安抚,减轻其恐惧心理。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尽可能详细地向医生描述孩子晕厥前后的情况,如是否有发热、玩耍时的状态等。对于儿童,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剧烈运动后突然停止,防止血管迷走性晕厥。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晕厥症状,家长要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3.孕妇:孕妇晕厥可能对自身及胎儿造成严重影响。现场处理时,除保证呼吸道通畅外,尽量不要随意搬动孕妇,可在其头下垫软物,维持舒适体位。就医时,要告知医生怀孕情况,医生在选择检查项目和治疗方法时会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孕妇在孕期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处于闷热环境中,防止因低血压、低血糖或缺氧导致晕厥。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晕厥后更应警惕病情加重。这类患者平时应严格遵医嘱服药,控制病情。晕厥发生后,就医时要主动向医生说明自己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因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监测相关指标,如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高血压患者监测血压等,避免因指标波动引发晕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