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骨骨折手术入路
肩胛骨骨折手术入路有前方、后方和联合入路三种。前方入路适用于肩胛盂前部等前方结构骨折,年轻活动量大患者适用,操作时取仰卧位切开暴露相关部位,优点是直视效果好,缺点是创伤大、可能损伤重要结构;后方入路用于肩胛冈等后方部位骨折,老年患者合适,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切开操作,优点是对前方结构损伤小,缺点是可能损伤肩胛上神经、深部暴露不足;联合入路用于复杂骨折累及前后方结构情况,先前方入路处理前部,再后方入路处理后部,优点是暴露全面、复位固定准确,缺点是创伤大、并发症多。此外,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患者在手术时需分别注意不同事项。
一、前方入路
1.适用情况:适用于肩胛盂前部骨折、肩胛颈骨折累及前方关节面以及喙突骨折等情况。对于年轻、活动量较大且骨折涉及前方结构影响关节稳定性的患者较为适用。若患者有肩部前方的外伤史,导致此类骨折,该入路可清晰暴露骨折部位。
2.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患肩稍垫高。切口起自锁骨中外1/3交界处,沿锁骨下缘向外,绕过喙突,再沿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向下延伸。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三角肌、胸大肌,分开三角肌胸大肌间隙,保护头静脉。切断喙锁韧带和喙肩韧带,将喙突连同附着的肌肉向下翻转,即可充分暴露肩胛盂前部、肩胛颈前方及喙突等部位,进行骨折复位和固定。
3.优缺点:优点是能够直接暴露肩胛盂前部和肩胛颈前方,便于进行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操作,尤其对于复杂的关节内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直视效果。缺点是手术创伤相对较大,可能会损伤头静脉、臂丛神经等重要结构,术后可能出现肩部前方肌肉力量减弱等并发症。对于肥胖患者,手术视野暴露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二、后方入路
1.适用情况:常用于肩胛冈、肩峰、肩胛盂后部骨折以及肩胛体骨折等。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骨质较为疏松,骨折部位主要集中在后方的情况较为合适。若患者是由于肩部后方受到直接暴力导致的骨折,该入路能有效处理骨折。
2.操作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患肩在上。切口起自肩峰后缘,沿肩胛冈向内侧延伸,必要时可沿肩胛骨内侧缘向下延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等肌肉。沿斜方肌纤维方向分开斜方肌,在冈上肌和冈下肌之间进入,将冈上肌和冈下肌向两侧牵开,即可暴露肩胛冈、肩峰、肩胛盂后部及肩胛体等部位。
3.优缺点:优点是手术视野相对清晰,对肩部前方结构的损伤较小,术后肩部前方肌肉功能恢复较好。缺点是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损伤肩胛上神经,导致冈上肌、冈下肌功能障碍。而且对于深部的肩胛盂骨折,暴露可能不够充分,在复位和固定时操作难度相对较大。
三、联合入路
1.适用情况:当肩胛骨骨折较为复杂,同时累及前方和后方结构,如肩胛颈骨折合并肩胛盂前后部骨折等情况时,需要采用联合入路。对于有严重外伤史,骨折类型复杂的年轻患者,为了达到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常选择联合入路。
2.操作方法:可先采用前方入路进行肩胛盂前部和肩胛颈前方骨折的处理,然后再通过后方入路处理肩胛冈、肩峰、肩胛盂后部及肩胛体等部位的骨折。具体操作顺序和方法与前方入路和后方入路相同。
3.优缺点:优点是能够全面暴露肩胛骨的各个部位,对于复杂骨折可以进行更准确的复位和牢固的固定,提高治疗效果。缺点是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较多,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同时,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要求较高,需要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
特殊人群提示:老年患者由于骨质较为疏松,在手术过程中骨折复位和固定的难度相对较大,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可能会延长,需要更加注意术后的康复护理和营养支持。儿童患者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入路的选择应尽量避免损伤骨骺,以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孕妇患者在手术前需要充分评估手术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手术时机。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前需要对基础疾病进行积极的治疗和控制,以降低手术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