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康复训练方法
桡骨远端骨折不同阶段的康复训练方法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早期(伤后12周)进行握拳训练和腕关节被动活动,可促进手部血液循环、维持腕关节活动度;中期(伤后24周)开展腕关节主动屈伸训练和前臂旋转训练,以增强腕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恢复前臂旋转功能;后期(伤后4周以后)进行抗阻训练和功能性训练,能增强腕关节和手部肌肉力量、恢复手部和腕关节正常功能。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和患有慢性疾病者在康复训练时需分别注意避免影响骨骼发育、控制训练强度和预防意外、保障身体平衡稳定和胎儿安全、在医生指导下训练并监测指标。
一、早期康复训练(伤后12周)
1.握拳训练:缓慢用力握拳,尽量将手指握拢,达到最大程度后保持510秒,然后缓慢松开,重复进行,每组1015次,每天进行34组。握拳训练可促进手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增强手部肌肉力量。对于年龄较大、本身手部肌肉力量较弱的患者,开始时可适当减少每组的次数和每天的组数,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有手部关节炎病史的患者,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关节疼痛加重。
2.腕关节被动活动:在他人协助下,进行腕关节的屈伸、尺偏和桡偏活动。活动范围应在患者可耐受的疼痛范围内,每个方向活动1015次,每天34组。这种被动活动有助于维持腕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对于女性患者,因其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协助者在操作时要更加轻柔。儿童患者在进行此训练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活动范围,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二、中期康复训练(伤后24周)
1.腕关节主动屈伸训练:患者主动进行腕关节的屈伸动作,尽量达到最大幅度,每组1520次,每天34组。此训练可进一步增强腕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生活中习惯用右手的患者,在训练右手腕时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其伤口愈合和神经功能可能受到影响,训练时要密切关注手部的感觉和血液循环情况。
2.前臂旋转训练:使用一个短棒或小哑铃,患者握住物体,进行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动作,每组1015次,每天34组。通过该训练可以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对于老年患者,因可能存在骨质疏松,训练时应选择较轻的物体,避免因用力不当导致骨折移位。
三、后期康复训练(伤后4周以后)
1.抗阻训练:可以使用弹力带或握力器进行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时,将弹力带固定在一个物体上,用手握住弹力带另一端,进行腕关节的屈伸和旋转抗阻动作,每组1520次,每天34组。抗阻训练能有效增强腕关节和手部肌肉的力量。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训练过程中要避免憋气用力,防止血压突然升高。
2.功能性训练:进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性动作训练,如拧毛巾、开门、拿取物品等。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以恢复手部和腕关节的正常功能。运动员患者在进行功能性训练时,可根据自身运动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再次损伤。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骨骼正在发育,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康复训练要更加谨慎。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骼发育。家长要给予足够的陪伴和鼓励,确保训练安全进行。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在康复训练前,应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身体状况。训练强度要适当降低,避免因训练导致摔倒或其他意外情况。训练过程中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
3.孕妇:孕妇在进行桡骨远端骨折康复训练时,要特别注意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性,避免因训练导致摔倒影响胎儿安全。训练动作要避免对腹部造成压迫,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4.患有慢性疾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康复训练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训练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避免因训练导致病情波动。同时,要注意训练动作的规范和安全,防止因身体不适导致摔倒或其他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