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性晕厥以及咳嗽性晕厥的特点有哪些
排尿性晕厥多因站立排尿致回心血量减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引发,多在夜间或清晨憋尿久后突然排尿发作,多见于青年男性;咳嗽性晕厥由剧烈咳嗽致胸内压升高、刺激迷走神经等引起,在剧烈咳嗽后随即或短时间内发作,常见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及老年人。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应避免憋尿、积极治疗慢性咳嗽,排尿或咳嗽时家长需陪伴;老年人因身体机能差,排尿应选坐式、积极治疗咳嗽病因;孕妇要避免憋尿、及时治疗咳嗽;患有基础疾病人群需遵医嘱治疗并避免诱发因素,排尿、咳嗽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晕厥风险。
一、排尿性晕厥的特点
1.发病机制:排尿性晕厥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站立排尿时,下肢血管扩张,血液大量积聚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此外,排尿时膀胱快速排空,腹腔压力骤减,也会进一步影响回心血量。同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其中也可能发挥作用,排尿过程中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从而引发晕厥。
2.发作特点:多在夜间或清晨起床排尿时发作,尤其是在憋尿时间较长后突然排尿更容易发生。发作前通常无明显先兆,或仅有短暂的头晕、眼花等不适。发作时,患者突然意识丧失,晕倒在地,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自行苏醒,苏醒后对发作过程无记忆,且恢复后多无明显不适,一般不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3.人群特点:多见于青年男性,可能与男性多采用站立排尿方式有关。另外,睡眠不足、过度疲劳、饮酒、憋尿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发生排尿性晕厥。
二、咳嗽性晕厥的特点
1.发病机制:咳嗽性晕厥主要与剧烈咳嗽引发的一系列生理改变有关。剧烈咳嗽时,胸内压急剧升高,阻碍静脉血回流心脏,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同时,咳嗽还可能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进一步加重脑部缺血,最终导致晕厥发作。
2.发作特点:通常在剧烈咳嗽后随即或短时间内发生,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十秒。晕厥前可先有咳嗽、胸闷等症状,部分患者在晕厥前可能会感到头晕、乏力。发作时意识丧失,身体倒地,苏醒后可能会有短暂的头痛、乏力等不适,但一般不会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
3.人群特点:常见于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支气管炎等,因这些疾病容易导致剧烈咳嗽。此外,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减弱,在发生剧烈咳嗽时也相对更易出现咳嗽性晕厥。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排尿性晕厥和咳嗽性晕厥相对较少,但并非不存在。对于儿童,家长需密切关注其排尿和咳嗽情况。若儿童经常憋尿,应教育其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避免长时间憋尿。对于有慢性咳嗽的儿童,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咳嗽症状。在儿童排尿或咳嗽时,家长应在旁陪伴,以防晕厥发生时摔倒造成意外伤害。
2.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血管弹性减弱,自主神经功能调节能力也较差。患有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发生排尿性晕厥和咳嗽性晕厥的风险更高。老年人排尿时尽量不要站立过久,可选择坐式排尿,减少因体位改变导致的血压波动。对于咳嗽剧烈的老年人,要积极治疗咳嗽病因,咳嗽时尽量采取坐位或卧位,避免突然晕厥摔倒。
3.孕妇:孕妇由于身体负担加重,血液循环和身体机能发生变化。如果孕妇憋尿后突然排尿,或因感冒等原因剧烈咳嗽,也可能增加晕厥风险。孕妇应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避免憋尿。若出现咳嗽,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治疗,避免因咳嗽剧烈引发晕厥,危及自身和胎儿安全。
4.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严格遵医嘱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进展。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诱发因素,如避免过度疲劳、戒烟限酒等。排尿时要缓慢进行,咳嗽时可尝试轻轻按压腹部,以减轻胸内压的急剧升高,降低晕厥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