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气和慢性咽炎的区别
梅核气与慢性咽炎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方法、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等方面存在差异。梅核气属中医病证,因情志等致痰气结喉,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咽部异物感伴情志相关症状为表现,靠中医四诊等诊断,治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及心理调节;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等慢性炎症,由多种局部及全身因素引起,有多种咽部不适症状,喉镜可见黏膜炎症表现,靠病史、症状及喉镜诊断,需去除病因并局部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有相应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梅核气:属中医病证名,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肝郁脾滞,津液不得输布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其发病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并无明显的局部器质性病变的特异性病理改变对应现代医学明确的解剖结构异常等直接关联,主要是功能性的情志相关的咽部异常感觉。好发于情绪易波动、性格内向或抑郁的人群,尤其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与女性相对更为细腻的情感表达及情志易受影响的特点相关。
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可由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各种鼻病及呼吸道慢性炎症、长期张口呼吸、粉尘、有害气体刺激、烟酒过度等引起。其发病涉及多种局部因素及全身因素,不同年龄均可发病,生活中长期处于不良环境、有烟酒嗜好等人群更易患病。
二、临床表现
梅核气:主要症状为咽部异物感,似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但不影响进食。症状轻重常与情志变化有关,情志舒畅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情志抑郁时则加重。例如,患者因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时,咽部异物感明显加重,而心情放松时感觉可缓解。
慢性咽炎:主要表现为咽部不适感,如异物感、灼热感、干燥感、痒感、刺激感等。常有刺激性咳嗽,晨起时可出现频繁的刺激性咳嗽,伴恶心,一般无痰或仅有少量黏液性痰咳出。症状相对较稳定,但在季节变化、过度用嗓、接触刺激性物质时可加重。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因咽部不适出现清嗓动作等,成人则更易描述咽部各种异常感觉。
三、检查方法
梅核气:通过电子喉镜等检查,咽喉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如无新生物、黏膜无明显红肿、增生等异常改变。主要依靠中医的四诊合参来诊断,结合患者的情志表现、症状特点等综合判断。
慢性咽炎:电子喉镜检查可见咽部黏膜慢性充血,血管扩张,呈暗红色,咽后壁可见散在淋巴细胞增生,或咽侧索肥厚,咽黏膜可有分泌物附着等。通过喉镜检查能明确咽部黏膜及淋巴组织的炎症改变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喉镜下表现可能有一定共性,但儿童慢性咽炎相对成人可能炎症表现较轻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梅核气:主要依据中医的症状特点及情志相关因素进行诊断,需排除咽部及邻近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诊断时要详细询问患者的情志状态、症状变化与情志的关系等。鉴别诊断主要需与慢性咽炎等有咽部异物感的疾病相区分,慢性咽炎有明确的咽部黏膜等炎症表现,而梅核气主要是功能性的异物感且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慢性咽炎:主要根据病史、症状及喉镜检查结果进行诊断。需与咽喉部肿瘤、茎突综合征等疾病鉴别,咽喉部肿瘤通过喉镜及病理检查可明确有新生物及病理改变,茎突综合征可通过X线等检查发现茎突过长等异常。不同年龄患者在鉴别诊断时需考虑不同疾病的好发年龄等特点,儿童要排除先天性咽部异常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梅核气: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为主要治则,可采用中药调理,根据患者具体的证型给予相应方剂,如半夏厚朴汤等。同时要注重心理调节,帮助患者舒缓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对于情绪易波动的中青年女性等特殊人群尤为重要,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其情志问题,从而改善咽部症状。
慢性咽炎:首先要去除病因,如戒烟戒酒、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积极治疗鼻及呼吸道慢性炎症等。局部治疗可使用含漱液、含片等缓解咽部不适症状。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其特殊性,儿童慢性咽炎尽量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改善生活环境等,成人则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局部药物治疗等,但均要遵循去除病因的首要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