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的发病原因
晕厥的原因多样,包括神经介导性晕厥(含血管迷走性晕厥、情境性晕厥、颈动脉窦综合征)、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心源性晕厥(含心律失常、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及其他原因(如脑血管疾病、低血糖、贫血)。同时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给出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关注情绪、避免久站、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预防晕厥的温馨提示。
一、神经介导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晕厥: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多由情绪紧张、疼痛、长时间站立等诱发。机制为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导致血管扩张、心率减慢,引起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晕厥。例如年轻人在闷热拥挤环境中久站,或看到抽血等场景时易发生。
2.情境性晕厥:与特定的行为或情境相关。如咳嗽、打喷嚏、吞咽、排尿、排便等。以咳嗽性晕厥为例,剧烈咳嗽时胸内压急剧升高,阻碍静脉回流,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进而脑供血不足。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频繁剧烈咳嗽后易出现。
3.颈动脉窦综合征:因颈动脉窦受刺激,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衣领过紧、突然转头等动作可能刺激颈动脉窦。多见于老年人,因颈动脉窦敏感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二、直立性低血压晕厥
1.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病因不明,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有关。患者站立后血压迅速下降,导致脑灌注不足。多在中年后发病,起病隐匿,逐渐出现站立时头晕、黑矇,严重时晕厥。
2.继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糖尿病导致的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血管舒缩功能;脊髓损伤破坏了自主神经传导通路;药物如抗高血压药、抗抑郁药等,也可导致直立性低血压。老年人因心血管调节功能减退,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及用药,更易发生。
三、心源性晕厥
1.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跳动过慢,无法满足脑供血需求。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心律失常导致的晕厥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有心脏病史者风险更高。
2.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如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射血受阻,心输出量减少;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室流出道梗阻;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降低。这些情况多见于有心脏基础疾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影响心脏泵血,引发晕厥。
四、其他原因
1.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因脑血管狭窄或微栓子脱落,导致局部脑组织短暂性缺血,引起晕厥,多伴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狭窄,脑供血不足,易发生。
2.低血糖:血糖过低时,大脑缺乏能量供应,可出现头晕、乏力、出汗,严重时晕厥。常见于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过量,或未按时进食。老年人代谢调节能力差,也可能因进食过少等原因出现低血糖晕厥。
3.贫血:严重贫血时,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脑组织缺氧,可导致晕厥。多见于慢性失血、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贫血的患者。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及服用多种药物,更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心源性晕厥等。建议起床、站立动作缓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定期监测血压、心率,评估心功能;遵医嘱规范用药,不随意增减药物剂量。因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血压、心率变化调节能力差,且药物相互作用风险高。
2.儿童:儿童的神经介导性晕厥较常见,多与情绪、疲劳等有关。家长应关注孩子情绪,避免其长时间站立、处于闷热环境。若孩子反复晕厥,需及时就医排查原因。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引发晕厥,且可能无法准确表述不适。
3.孕妇:孕期血容量增加、激素变化等,可能导致直立性低血压或血管迷走性晕厥。孕妇应避免长时间站立,起身时动作缓慢;保持充足休息和营养。孕期生理变化大,身体负担加重,需特别注意预防晕厥发生。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等,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因基础疾病本身及治疗药物都可能增加晕厥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