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耳鸣常用的药物有哪些
治疗耳鸣的药物主要分为四类,改善内耳循环药物如倍他司汀、氟桂利嗪,前者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内耳循环,使用时需关注心血管疾病患者及特殊人群情况,后者改善内耳微循环,但特定疾病患者禁用;营养神经药物有甲钴胺、维生素B1,前者促进神经髓鞘合成,从事汞相关工作者不宜久用,后者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过敏者禁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如艾司唑仑、阿米替林,前者助眠但有成瘾性,特定人群禁用或慎用,后者改善不良情绪,多种疾病患者禁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包括泼尼松、地塞米松,前者对自身免疫性耳鸣可能有效,有较多禁用情况,后者抗炎起效快,特定疾病患者禁用。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及有特殊病史者用药需谨慎,同时患者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减轻耳鸣症状。
一、改善内耳循环药物
1.倍他司汀:能选择性作用于H1受体,具有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内耳循环的作用,有助于缓解耳鸣症状。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压和心脏功能变化。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耐受性较差,需谨慎使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前应咨询医生,权衡利弊。
2.氟桂利嗪:为选择性钙拮抗剂,可改善内耳微循环,对耳鸣有一定治疗效果。有抑郁症病史、帕金森氏病或其它锥体外系疾病症状的患者禁用。儿童和老年人使用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二、营养神经药物
1.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能促进神经髓鞘的合成,对神经损伤有修复作用,可用于治疗耳鸣。如果患者有从事汞及其化合物相关工作的情况,不宜长期大量使用。老年人因身体机能减退,使用时需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2.维生素B1:参与体内辅酶的形成,对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可辅助治疗耳鸣。对维生素B1过敏者禁用。酒精会影响维生素B1的吸收,长期大量饮酒的患者在使用时应告知医生,同时尽量减少饮酒。
三、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1.艾司唑仑:有抗焦虑、镇静催眠作用,对于因耳鸣导致焦虑、睡眠障碍的患者有一定帮助。有成瘾性,长期应用后停药可能发生撤药症状,表现为激动或忧郁。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老年人使用时易出现呼吸抑制、低血压等不良反应,需密切观察。
2.阿米替林:具有抗抑郁作用,同时对改善耳鸣伴随的不良情绪有一定效果。严重心脏病、近期有心肌梗死发作史、癫痫、青光眼、尿潴留、甲状腺机能亢进、肝功能损害等患者禁用。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操作机械或高空作业。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1.泼尼松:具有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等作用,对于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耳鸣可能有效。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有严重的精神病史、活动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后、较重的骨质疏松等患者禁用。儿童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避免长期使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需谨慎。
2.地塞米松:抗炎、抗过敏作用强,起效快。眼部疱疹、真菌性疾病、全身性真菌感染等患者禁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监测血糖、血压、电解质等指标。老年人使用时更易发生高血压和骨质疏松,需加强监测和防护。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上述药物前一定要充分与医生沟通,因为部分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屏障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的健康。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法,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年轻人不同,使用药物时应密切观察不良反应,根据身体状况调整药物剂量。有特殊病史(如肝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在用药前应告知医生,以便医生综合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调整用药方案。同时,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大量吸烟饮酒、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会加重耳鸣症状,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尽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