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鹅口疮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热带念珠菌等其他念珠菌属也可能致病。个体因素方面,婴儿和老年人因生理特点易感染,免疫缺陷或抑制人群抵抗力下降易发病,口腔卫生不良、黏膜损伤等局部因素会增加感染几率;外部环境因素包括长期不合理用抗生素破坏菌群平衡、长期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功能、母婴传播等;针对婴儿、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分别给出了注重口腔卫生、保持良好习惯、加强护理等温馨提示。
一、鹅口疮的病原因素
1.白色念珠菌感染:鹅口疮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通常存在于人体的口腔、肠道、阴道等部位。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口腔环境改变时,白色念珠菌会大量繁殖,引发鹅口疮。例如,婴儿口腔黏膜娇嫩,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就容易受到白色念珠菌的侵袭。
2.其他念珠菌属:除白色念珠菌外,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其他念珠菌属也可能导致鹅口疮,但相对较少见。这些念珠菌在特定条件下也能引发感染,不过其致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可能与白色念珠菌有所不同。
二、个体因素
1.年龄因素
婴儿:婴儿尤其是新生儿,由于口腔黏膜薄嫩,唾液分泌少,口腔自洁能力差,且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白色念珠菌而患鹅口疮。同时,婴儿在出生过程中可能接触到母亲产道中的念珠菌,增加了感染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口腔黏膜萎缩,唾液分泌减少,免疫力降低,也容易发生鹅口疮。此外,老年人可能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长期服用药物,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口腔微生态平衡,增加感染几率。
2.免疫系统状态
免疫缺陷: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的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存在缺陷,无法有效抵御白色念珠菌的感染,容易反复发生鹅口疮。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患者,由于病毒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也会增加鹅口疮的发病风险。
免疫抑制:接受化疗、放疗的肿瘤患者,以及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下降,白色念珠菌容易大量繁殖,从而引发鹅口疮。
3.口腔局部因素
口腔卫生不良:不注意口腔清洁,食物残渣在口腔内残留,为白色念珠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例如,婴幼儿喝完奶后不及时清洁口腔,成人不按时刷牙、漱口等,都可能导致口腔内细菌滋生,增加鹅口疮的发病几率。
口腔黏膜损伤:佩戴不合适的假牙、牙齿矫正器等,可能会摩擦损伤口腔黏膜,破坏口腔黏膜的完整性,使白色念珠菌更容易侵入并感染。此外,口腔内的外伤、溃疡等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三、外部环境因素
1.抗生素使用:长期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破坏口腔内的正常菌群平衡。抗生素在杀死有害细菌的同时,也会抑制有益菌的生长,使得白色念珠菌失去了正常菌群的制约,从而大量繁殖,引发鹅口疮。例如,呼吸道感染患者如果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2.糖皮质激素使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对白色念珠菌的抵抗力。无论是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时;还是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口腔局部涂抹含激素的药膏,都可能增加鹅口疮的发病风险。
3.母婴传播:母亲阴道内有白色念珠菌感染时,在分娩过程中,婴儿通过产道可能会接触到念珠菌,从而引发鹅口疮。此外,母乳喂养时,如果母亲乳头不清洁,也可能将念珠菌传播给婴儿。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婴儿:家长要特别注意婴儿的口腔卫生,喂奶后可给婴儿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母亲在母乳喂养前要清洗乳头,奶瓶、奶嘴等要定期消毒。如果婴儿出现烦躁、拒食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按时刷牙、漱口,定期更换假牙,并注意假牙的清洁。同时,要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增强身体免疫力。如果发现口腔内有白色斑块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对于患有免疫缺陷病、接受放化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要加强口腔护理,遵医嘱使用药物预防感染。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一旦出现鹅口疮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