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斜颈是什么
婴儿斜颈是婴儿头向一侧倾斜的病症,分为肌性斜颈(常见,多因分娩损伤等致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短缩)和骨性斜颈(多因颈椎发育异常,较少见)。临床表现有头部倾斜、颈部肿块、面部不对称等。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6个月内按摩、体位矫正)和手术(6个月以上保守无效者)。预后与治疗时机相关,早期规范治疗预后好,否则可能有不良后果。护理需家长按指导轻柔操作、定期复查。
一、定义
婴儿斜颈是指婴儿头向一侧倾斜的一种病症。具体表现为婴儿的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转向健侧,可分为肌性斜颈和骨性斜颈等类型,其中肌性斜颈较为常见,多因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短缩导致。
(一)肌性斜颈成因
通常认为与分娩时的损伤有关,如臀位产、产程过长等因素可能导致一侧胸锁乳突肌内出血,进而形成血肿,之后血肿机化、挛缩,引起肌肉缩短,最终导致斜颈。此外,在胎儿时期子宫内姿势异常也可能是一个因素,比如胎儿在子宫内头部长期向一侧偏斜,影响胸锁乳突肌的发育。
(二)骨性斜颈成因
多与颈椎发育异常有关,例如先天性颈椎椎体畸形等,这种情况相对肌性斜颈较少见。
二、临床表现
头部倾斜:婴儿出生后不久,家长可发现婴儿头部向一侧持续倾斜,比如向左侧倾斜,面部则转向右侧。随着月龄增长,这种倾斜可能会逐渐加重。
颈部肿块:对于肌性斜颈的婴儿,部分可在患侧胸锁乳突肌中下部摸到肿块,肿块呈椭圆形或圆形,质地较硬,与皮肤无粘连,可推动。一般在出生后24周出现,数月后可逐渐消退。
面部不对称:长期的头部倾斜可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患侧面部可能会比健侧短小,双眼、双耳的位置也可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等。
三、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观察婴儿头部倾斜的情况,触摸颈部胸锁乳突肌是否有肿块、挛缩等情况。通过检查还可以初步判断是肌性斜颈还是骨性斜颈,比如骨性斜颈可能伴有颈椎活动受限等特殊表现。
影像学检查:对于怀疑骨性斜颈的婴儿,可能需要进行X线检查,以观察颈椎的结构是否存在异常,如椎体形态、颈椎的排列等情况;对于肌性斜颈,一般通过体格检查即可基本诊断,影像学检查并非必需,但有时可用于排除其他疾病。
四、治疗与干预
(一)非手术治疗
按摩:适用于出生后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专业人员对患侧胸锁乳突肌进行轻柔的按摩,通过按摩可以缓解肌肉挛缩,改善血液循环。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按照一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每日可进行数次,每次按摩时间不宜过长。
体位矫正: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整婴儿的体位,比如在婴儿睡眠时,可将婴儿头部偏向健侧,利用重力的作用帮助矫正斜颈;在婴儿清醒时,引导婴儿多向健侧转头,增加患侧肌肉的拉伸。例如,在婴儿床头的健侧放置吸引婴儿注意力的玩具,吸引婴儿将头部转向健侧。
(二)手术治疗
对于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肌性斜颈婴儿,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胸锁乳突肌切断术等,通过手术切断挛缩的胸锁乳突肌,从而纠正头部倾斜的畸形。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和手术指征。
五、预后情况
对于早期发现并及时进行规范治疗的婴儿,预后通常较好。通过非手术治疗或及时手术治疗后,多数婴儿的头部倾斜情况可以得到明显改善,面部不对称等情况也可能逐渐恢复。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面部不对称等永久性的外观改变,并且颈部的活动功能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六、特殊人群(婴儿)护理注意事项
家长护理:家长在对斜颈婴儿进行护理时,要保持耐心,按照专业人员指导的按摩手法和体位矫正方法进行操作。在给婴儿调整体位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对婴儿造成损伤。例如在调整婴儿睡眠体位时,不要强行扭转婴儿头部,应缓慢轻柔地将头部摆正并固定。
定期复查:在治疗过程中,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带婴儿进行复查,观察斜颈的恢复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每12个月复查一次,通过复查可以了解按摩效果、颈部肌肉的变化等情况。
总之,婴儿斜颈需要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获得较好的预后,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注重细节,保障婴儿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