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炎的治疗
过敏性皮炎的治疗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基础治疗为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明确过敏原后针对性防护,同时做好皮肤护理,用温和清洁产品并及时涂抹保湿润肤剂。药物治疗分外用和口服,外用有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炉甘石洗剂等;口服有抗组胺药、病情严重时可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物理治疗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但要控制剂量和频率。特殊人群方面,儿童选刺激性小药物,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谨慎,老年人加强保湿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有其他病史人群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治疗及药物相互作用。
一、基础治疗
1.避免接触过敏原: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具体过敏原后,尽量避免与之接触。如对尘螨过敏,要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使用防螨床垫和枕套;对花粉过敏,在花粉传播的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在早晨和傍晚花粉浓度较高时,外出佩戴口罩、眼镜等。
2.皮肤护理: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清洁产品,避免过度清洁皮肤,以免破坏皮肤屏障。清洁后及时涂抹保湿润肤剂,保持皮肤水分,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根据皮肤干燥程度,可多次涂抹润肤剂。
二、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等,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缓解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适用于不同年龄段,但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部位选择合适强度的糖皮质激素。面部、皮肤褶皱处等部位应选择弱效糖皮质激素,躯干部位可选择中效糖皮质激素。长期、大面积使用可能有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可用于面部、颈部及褶皱部位,可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尤其适用于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部位或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但可能有局部烧灼感等不良反应。
其他:如炉甘石洗剂,具有收敛、止痒作用,适用于瘙痒明显的患者,可缓解局部症状。
2.口服药物
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可通过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减轻过敏反应,缓解瘙痒症状。有不同剂型适用于不同年龄段患者,如儿童有相应的糖浆剂型。部分抗组胺药可能有嗜睡等不良反应,服用后应避免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
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严重、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以迅速控制病情。但长期使用可能有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不良反应,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三、物理治疗
1.紫外线疗法: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可调节皮肤免疫功能,改善皮肤炎症,适用于慢性、顽固性过敏性皮炎患者。治疗过程需严格控制照射剂量和频率,避免过度照射引起皮肤灼伤等不良反应。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外用药物时应选择刺激性小、安全性高的药物,如弱效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避免使用成人剂型药物,防止误服等意外情况。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皮肤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日常要注意保持生活环境清洁,减少接触过敏原机会。同时,家长要注意孩子的行为,避免因搔抓皮肤导致破损感染。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需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基础治疗如避免接触过敏原、皮肤护理等尤为重要。如需使用药物,应在医生充分评估病情及药物安全性后,权衡利弊选择合适药物,切不可自行用药,以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3.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干燥、屏障功能减弱,过敏性皮炎发作时皮肤瘙痒可能更明显,搔抓后易出现皮肤破损、感染等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除规范使用药物外,要加强皮肤保湿护理,可增加润肤剂使用频率。同时,由于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用药时要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治疗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4.有其他病史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皮肤破损后更易发生感染,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同时积极治疗过敏性皮炎,避免搔抓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如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治疗过敏性皮炎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相互作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