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积水怎么办
小儿脑积水是脑脊液在脑室系统积聚过多致脑室扩张和颅内压升高的疾病,由多种原因引发。症状有头颅增大、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障碍。诊断依靠体格检查及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药物辅助及分流手术、第三脑室造瘘术等手术方式。护理涵盖日常头部、饮食、环境护理,病情观察及康复护理。特殊人群如婴儿,检查护理需轻柔,关注感染,有基础病或过敏史的要告知医生,康复训练应个性化,家长要积极配合。
一、小儿脑积水概述
小儿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内积聚过多,导致脑室系统扩张和颅内压升高的一种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先天性畸形、感染、出血、肿瘤等。
二、小儿脑积水的症状
1.头颅增大:这是最常见的表现,小儿头颅进行性增大,与身体发育不成比例,前囟扩大、饱满,颅缝增宽。
2.颅内压增高症状:可出现头痛、呕吐,由于小儿无法准确表达头痛,常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等。若颅内压持续升高,可导致视神经乳头水肿,进而影响视力,严重时可致失明。
3.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运动发育迟缓,如抬头、坐立、行走等较正常儿童延迟,还可能有肢体瘫痪、智力发育迟缓、表情淡漠、嗜睡等表现。
三、小儿脑积水的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测量头围,观察前囟大小、张力,以及有无落日征(双眼下视,巩膜上部外露)等体征,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脑积水。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对于囟门未闭合的小儿,超声可清晰显示脑室系统,是一种简便、无创的筛查方法,可初步判断脑室是否扩张。
CT检查:能清楚显示脑室大小、形态及脑实质情况,有助于明确脑积水的程度及病因,如是否存在颅内肿瘤、出血等。
MRI检查:对脑组织及脑室系统的显示更为清晰,可提供更多的细节信息,对于一些复杂病因的诊断价值更高,如先天性脑发育畸形等。
四、小儿脑积水的治疗
1.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暂时缓解症状或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常用药物有乙酰唑胺等,通过减少脑脊液分泌来降低颅内压,但药物治疗一般效果有限,且长期使用可能有副作用。
2.手术治疗
分流手术:是目前治疗小儿脑积水最常用的方法,如脑室腹腔分流术,通过将脑室中的脑脊液引流至腹腔,由腹膜吸收,以降低颅内压。此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效果较确切,但存在分流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风险。
第三脑室造瘘术:适用于梗阻性脑积水,通过在第三脑室底部造瘘,使脑脊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恢复脑脊液循环。该手术避免了分流管相关并发症,但并非所有患儿都适合,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五、小儿脑积水的护理
1.日常护理
头部护理:由于患儿头颅增大,日常要注意保护头部,避免碰撞。可使用柔软的帽子,减少头部与外界的摩擦。
饮食护理:保证营养均衡,对于能自主进食的患儿,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新鲜蔬菜水果等,以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对于无法自主进食的患儿,要注意喂养方式,防止呛咳、误吸。
生活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一般1822℃)、湿度适中(一般50%60%),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2.病情观察: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呼吸、心率等,以及神志、精神状态、瞳孔大小等变化。若出现烦躁不安、呕吐加剧、抽搐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3.康复护理:对于存在运动、智力发育迟缓的患儿,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如运动训练、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等,促进其功能恢复。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小儿脑积水患儿作为特殊人群,各方面都需格外关注。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因其囟门未闭,在进行头部检查和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囟门。同时,由于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要密切观察有无感染迹象,如发热、局部红肿等。对于有基础疾病或过敏史的患儿,在选择治疗药物和手术材料时,要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充分评估风险,避免过敏等不良反应。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病情程度,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对患儿造成伤害。家长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陪伴,配合医生治疗和护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