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怎么治疗
抽动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其他治疗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药物治疗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氟哌啶醇等,可控制症状但有嗜睡等不良反应)、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等,对伴多动症患者有帮助,有嗜睡等不良反应)、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阿立哌唑,不良反应可能较少)。心理治疗涵盖行为疗法(习惯逆转训练、暴露与反应预防)、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其他治疗有神经调控治疗(如rTMS,但长期效果和安全性待研究)及饮食调整(减少特定食物摄入可能有帮助,证据不充分)。特殊人群温馨提示从年龄(低龄优先非药物治疗,大龄加强心理支持)、性别(关注不同性别心理特点)、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病史(考虑药物相互作用,注意药物过敏史)等方面展开。
一、药物治疗
1.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氟哌啶醇、匹莫齐特等。这类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来控制抽动症状,对中重度抽动症效果较好。但可能会出现嗜睡、乏力、肌张力障碍等不良反应。
2.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例如可乐定、胍法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有关,可改善抽动症状,对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患者也有一定帮助。不良反应包括嗜睡、低血压、头晕等。
3.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阿立哌唑,它对多巴胺D2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相对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可能较少,在控制抽动症状方面也有一定疗效。
二、心理治疗
1.行为疗法:
习惯逆转训练:帮助患儿识别抽动发生前的感觉,教导他们用对抗动作替代抽动行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例如,当患儿感觉喉咙要发声抽动时,可尝试做吞咽动作来替代。
暴露与反应预防:让患儿面对可能诱发抽动的情境,同时阻止抽动行为的发生,逐渐减少抽动频率。如对于因紧张而加重抽动的患儿,可模拟紧张场景进行训练。
2.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儿及其家长认识抽动症,纠正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减轻因疾病带来的焦虑、自卑等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增强应对疾病的信心。例如引导患儿理解抽动症并非自己能随意控制,而是一种疾病表现。
3.家庭治疗: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支持,改善家庭环境。因为家庭氛围紧张可能加重患儿抽动症状,通过家庭治疗,帮助家长正确对待患儿疾病,避免过度批评或保护,给予患儿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三、其他治疗
1.神经调控治疗: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通过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调节神经兴奋性,对部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可能有效。但该治疗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2.饮食调整:部分研究提示,某些食物添加剂、人工色素等可能与抽动症症状加重有关。减少此类食物摄入,如避免食用含大量人工色素的饮料、零食等,可能对部分患儿症状改善有帮助,但目前相关研究证据尚不充分。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年龄因素:
低龄儿童:药物治疗时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因其肝肾功能等尚未发育完善,对药物代谢能力较弱,药物不良反应可能更明显。如使用药物,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
大龄儿童:除关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外,随着其自我意识增强,因抽动症可能产生的心理负担加重,需加强心理支持和引导,帮助其正确面对疾病,融入正常社交和学习生活。
2.性别因素:目前研究未显示性别对抽动症治疗方法有显著差异,但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需关注不同性别患儿的心理特点。如女孩可能更在意外在形象和他人看法,心理辅导时要针对其可能出现的自卑、焦虑等情绪进行更细致的疏导。
3.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对控制抽动症状很重要。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大脑神经功能紊乱,加重抽动。家长应帮助患儿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如每天定时上床睡觉和起床。
适度运动:鼓励患儿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有助于释放压力,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但要避免过度疲劳和竞争性过强的运动,以免因紧张、劳累加重抽动。
4.病史因素:若患儿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如癫痫,治疗抽动症时需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选择药物时,医生应综合评估病情,避免使用可能诱发癫痫发作的药物。若患儿有药物过敏史,要提前告知医生,避免使用过敏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