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淋巴结炎是怎么回事
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咽喉病毒感染伴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炎,是儿童腹痛常见病因之一,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其病因主要为肠道病毒、细菌感染,少数由支原体感染导致,小儿因免疫系统和肠屏障功能不完善更易感染。发病机制是病原体侵袭使回肠末端及结肠区域淋巴结增生肿大引发腹痛等症状。临床表现有腹痛、发热等,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非药物及药物治疗。需与急性阑尾炎、肠套叠等鉴别。预防措施有增强免疫力、注意饮食卫生、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针对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也给出了相应的温馨提示。
一、定义和概述
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咽喉病毒感染伴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炎,是指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回肠、大肠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该病症是儿童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主要由柯萨奇B组病毒等肠道病毒、细菌感染引起,少数情况可由支原体感染导致。另外,由于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肠屏障功能较弱,较成人更易发生感染。
2.发病机制:当人体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后,回肠末端及结肠区域的淋巴结会增生肿大,这些淋巴结引流肠道淋巴液,炎症刺激导致淋巴结反应性增大,进而引发腹痛等一系列症状。
三、临床表现
1.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多发生于脐周或右下腹,疼痛性质不固定,可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程度轻重不一。部分患儿还会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2.特殊人群表现: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腹痛,常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体质较弱的患儿症状可能相对较重,发热持续时间较长,腹痛也更明显。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近期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腹痛的具体情况,如疼痛部位、性质、发作频率等。
2.体格检查:进行腹部触诊,可发现脐周或右下腹有压痛,但一般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病毒抗体检测有助于明确是否为病毒感染。
4.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是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重要方法,可显示肿大的淋巴结,表现为多发的椭圆形或圆形低回声结节。
五、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让患儿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如米粥、面条等。多饮水,以补充因发热、呕吐等丢失的水分。
2.非药物治疗:对于腹痛较轻的患儿,可采用腹部热敷的方法缓解疼痛。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敷于腹部,温度以患儿能耐受为宜。
3.药物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一般无需特殊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若合并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治疗;发热超过38.5℃时,可使用退烧药。对于小儿用药需谨慎,尤其是6个月以下婴儿,非必要不使用药物降温。
六、鉴别诊断
1.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腹痛多为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明显,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常明显升高。而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部位不固定,压痛相对较轻。
2.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大便,腹部可摸到腊肠样包块,腹部超声可鉴别。
七、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鼓励儿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2.注意饮食卫生:教导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吃不洁食物,避免肠道感染。
3.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必要时可佩戴口罩。
八、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医嘱,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变化,如腹痛是否加重、体温是否持续不退等。若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要安抚患儿情绪,避免因哭闹加重腹痛。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孕妇:孕妇患肠系膜淋巴结炎时,治疗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腹部热敷等。同时,要密切关注胎儿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与妇产科医生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