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性晕厥的概念
反射性晕厥是因各种刺激经迷走神经介导反射,致血管扩张、心动过缓,引起血压下降、脑灌注不足而产生的短暂性意识丧失,约占所有晕厥的70%。其分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情境性晕厥、颈动脉窦综合征,不同人群受影响及应对措施不同:儿童多为血管迷走性晕厥,家长和老师需关注并安抚;青少年应规律作息饮食;成年人避免久站久坐,高危职业者发作后需评估;老年人注意避免衣领过紧等。孕妇、运动员、心血管疾病患者、药物过敏者等特殊人群也各有需注意的要点。
一、反射性晕厥的概念
反射性晕厥是由于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引起血压急剧下降、脑灌注不足,从而产生的短暂性意识丧失。这种晕厥通常由特定的触发因素诱发,在去除触发因素、恢复正常的心血管调节功能后,意识可迅速恢复。反射性晕厥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晕厥类型,约占所有晕厥的70%。
二、反射性晕厥的分类
1.血管迷走性晕厥:最为常见,多由情绪紧张、疼痛、长时间站立、闷热环境等因素诱发。比如在抽血、打针时,部分患者因过度紧张而发生晕厥;或在拥挤闷热的环境中久站后出现晕厥。此类晕厥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
2.情境性晕厥:与特定的行为或情境相关,像咳嗽、排尿、吞咽、大笑等。例如剧烈咳嗽后,胸腔内压力急剧升高,影响静脉回流,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而引发晕厥;夜间起床排尿后,因膀胱排空过快,腹腔压力骤降,回心血量减少,可能出现排尿性晕厥。
3.颈动脉窦综合征:因颈动脉窦受刺激,如衣领过紧、突然转头、颈部按摩等,导致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进而发生晕厥。多见于老年人,常无明显先兆症状。
三、反射性晕厥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儿童:儿童发生反射性晕厥,多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相关,常因恐惧、疼痛等刺激诱发。家长应关注孩子日常活动,避免其处于闷热、拥挤环境中久站。若孩子有过晕厥发作史,学校老师也需知晓,发作时及时让孩子平卧,头低位,解开衣领,一般可较快恢复。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多次晕厥发作可能对其心理产生影响,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心理安抚。
2.青少年:青少年学习压力大,加上生活不规律,如熬夜、过度节食等,可能增加反射性晕厥的发生风险。要教导青少年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对于有运动习惯的青少年,运动前后要做好热身和放松,避免在空腹或过饱时运动。
3.成年人:成年人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长时间伏案工作、久坐后突然站起等,都可能诱发反射性晕厥。日常工作中应定时起身活动,避免久站、久坐。若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高危职业,发生晕厥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一旦有晕厥发作,应及时就医评估,调整工作安排。
4.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减退,更易发生反射性晕厥,尤其是颈动脉窦综合征。老年人应避免穿过紧的衣领,转头动作要缓慢,颈部按摩需谨慎。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药物治疗也可能增加晕厥风险,如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等,需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定期复诊。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妇:孕期血容量增加,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可能诱发反射性晕厥。孕妇要避免长时间站立,站立时可适当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回流。起身动作要缓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若发生晕厥,要立即平卧,将腿部抬高,以增加回心血量,必要时及时就医。
2.运动员:高强度运动后,外周血管扩张,若突然停止运动,血液易积聚在下肢,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晕厥。运动员运动后应进行适当的整理活动,如慢走、拉伸等,使身体逐步恢复到安静状态。避免在高温、高湿度环境下过度运动,运动过程中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3.患有心血管疾病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本身心血管功能较差,发生反射性晕厥的风险更高。此类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等,一旦发作及时用药并呼叫急救人员。
4.药物过敏者:部分用于治疗反射性晕厥的药物,如阿托品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有药物过敏史者在就医时要告知医生,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用药过程中若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