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轻微脑震荡
轻微脑震荡是头部受轻度外力打击后引起短暂脑功能障碍的轻型脑损伤。其主要表现有意识障碍(短于30分钟)、近事遗忘、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嗜睡等;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颅CT、脑电图等辅助检查;治疗原则为让患者充分休息,对症处理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各方面表现、检查及治疗上有相应差异。
一、定义
轻微脑震荡是一种轻型的脑损伤,通常是头部受到轻度外力打击后引起的短暂脑功能障碍。例如头部被轻轻撞击后,可能会发生轻微脑震荡。
二、主要表现
1.意识障碍:受伤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通常不超过30分钟。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意识丧失时间相对更短,但也需密切关注;成年人同样如此,短暂的意识丧失是其典型表现之一。
2.近事遗忘:对受伤当时的情况以及受伤前后一段时间的事情不能回忆,但对往事(如多年前的事情)记忆清楚。这种近事遗忘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可出现,年龄因素可能影响记忆恢复的速度,一般年轻人恢复相对较快,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3.头痛、头晕:受伤后常出现头痛、头晕症状,疼痛程度可轻可重,头晕可表现为头昏沉感、平衡感失调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可能对头痛、头晕的感受和耐受不同,比如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可能对头晕更为敏感;有既往头痛病史的人群在发生轻微脑震荡后,头痛可能会加重或持续时间更长。
4.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这是因为脑震荡后引起的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肠道反应。儿童在发生轻微脑震荡时,由于其胃肠道功能相对敏感,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而成年人若本身有胃肠道疾病基础,发生轻微脑震荡后恶心、呕吐症状可能更易出现。
5.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乏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还会表现出哭闹不止、精神萎靡等与平时不同的状态;老年人发生轻微脑震荡后,除上述症状外,更需关注是否有病情加重的潜在可能,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衰退,恢复能力较弱。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受伤的过程,包括受伤的机制(如头部是如何受到外力的)、受伤的时间、当时的意识情况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询问方式和重点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通过家长了解受伤经过,要全面准确获取信息;老年人可能需要更耐心细致地询问,因为其表述可能不够清晰准确。
2.神经系统检查:进行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包括检查患者的神志、瞳孔、肌力、肌张力等。例如检查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正常;检查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是否正常。不同年龄段人群神经系统检查的表现和意义有所差异,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检查时需更加谨慎和仔细;老年人神经系统有一定退变,检查结果的解读要结合其基础状况。
3.辅助检查
头颅CT:头颅CT检查可以排除颅内是否有其他严重的病变,如颅内出血等情况。虽然轻微脑震荡头颅CT一般无阳性发现,但对于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各年龄段人群进行头颅CT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儿童由于身体发育特点,要注意辐射防护;老年人则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情况等。
脑电图:脑电图检查可以了解脑电活动情况,轻微脑震荡患者脑电图可能无明显异常,或者仅表现为轻度异常。不同年龄人群脑电图的正常参考范围有一定差异,解读时要充分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
四、治疗原则
1.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过度用脑。对于儿童,要保证其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和安静的休息环境,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和大脑的恢复;老年人则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合理安排休息,避免劳累加重病情。
2.对症治疗:针对头痛、头晕等症状可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但一般以观察和休息为主,不轻易使用强效药物。对于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药物;老年人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相对安全的对症处理方式。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病情加重情况。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要定期进行观察,儿童要注意其精神状态和肢体活动等情况的变化;老年人要关注其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以及意识状态的改变。一旦出现意识障碍加重、头痛剧烈、呕吐频繁等情况,要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