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不同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病史对检查很重要。体格检查涵盖视诊(观察脊柱侧弯、肌肉萎缩)、触诊(找压痛点、查下肢感觉)、肌力测试(特定动作判断肌肉力量)、特殊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影像学检查含X线(正位片看侧弯、椎间隙等,侧位片观生理曲度等)、CT(显示骨性结构与间盘突出情况)、MRI(对软组织分辨好,诊断价值高);老年人检查要评估身体状况、结合临床解读结果,孕妇慎用有辐射检查、首选MRI,儿童青少年要排除其他疾病、慎用有辐射检查方法;了解患者病史如腰痛情况、外伤史、职业因素、既往疾病史等对准确检查意义重大。
一、体格检查
1.视诊:医生观察患者腰部外观,如是否存在脊柱侧弯,这可能与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导致脊柱力学平衡改变有关;还会查看有无肌肉萎缩,尤其是长期患病患者,可能因神经受压影响肌肉营养供应,而出现患侧下肢部分肌肉萎缩。
2.触诊:用手触摸患者腰部及相关部位,寻找压痛点。通常在病变椎间隙棘突旁有明显压痛,并可能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这是因为按压此处时刺激到了病变的椎间盘周围组织及神经。同时会检查双侧下肢感觉,用棉絮轻触、大头针轻刺等方法,评估患者下肢皮肤感觉减退、麻木或过敏区域,以判断神经损伤的大概节段。
3.肌力测试:医生会让患者进行一些特定动作,如直腿抬高、踝关节背伸、跖屈等,判断下肢肌肉力量。若有神经受压,相应肌肉的力量会减弱。例如,腰5神经根受压时,胫骨前肌和拇长伸肌力量会减退,表现为抬腿和拇趾背伸无力。
4.特殊试验
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双腿伸直,医生将患者下肢缓缓抬高,正常情况下下肢可抬高至70°90°,若抬高小于60°且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
加强试验: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的基础上,稍降低抬高角度至疼痛减轻,然后背伸踝关节,若又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可进一步支持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正位片:可显示腰椎侧弯情况,椎间隙是否变窄以及椎体边缘有无骨质增生等。椎间隙变窄提示椎间盘可能出现退变、突出;骨质增生可能是机体为适应椎间盘退变等情况出现的代偿性变化。
侧位片:能观察到腰椎生理前凸是否变直或消失,椎体前缘、后缘骨质增生情况等。腰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与椎间盘突出导致的力学改变有关。
2.CT检查
可以清晰显示腰椎的骨性结构,如椎体、椎弓根、关节突等。对于判断是否存在椎体骨折、骨质增生、椎弓根断裂等情况有重要价值。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CT能准确显示椎间盘的形态、大小以及突出的部位和方向,还可观察到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对周围神经、血管等结构的压迫情况。
3.MRI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段,对软组织分辨能力强。它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如椎间盘内水分丢失情况;准确判断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神经、脊髓等结构的关系。对于一些早期的椎间盘病变、脊髓损伤等情况,MRI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在进行CT、MRI等检查时,要充分评估身体状况,确保检查安全。由于骨质增生等情况较多,影像学结果解读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避免过度诊断。
2.孕妇:孕期生理变化较大,腹部膨隆会影响体格检查操作及准确性。在选择影像学检查时要谨慎,X线和CT有辐射,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一般首选MRI检查,但要提前告知医生怀孕情况,由医生评估必要性和安全性。
3.儿童及青少年:此类人群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对少见,诊断时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腰痛、下肢症状的疾病,如脊柱结核、先天性脊柱疾病等。影像学检查同样要权衡利弊,谨慎使用有辐射的检查方法。
四、病史对于检查的重要性
了解患者的病史对于准确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检查至关重要。如患者腰痛的发作时间、疼痛性质(刺痛、钝痛、放射性痛等)、诱发及缓解因素等。有腰部外伤史的患者,出现相关症状可能与外伤引起的椎间盘损伤有关;长期久坐、从事重体力劳动等职业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在检查时可重点关注相应部位。同时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其他疾病史,如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可能导致下肢感觉异常,会影响神经功能检查结果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