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用不用做手术
判断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是否需要手术需综合考虑病情严重程度、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如病情早期可保守治疗,严重时可能需手术;非手术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如减重、避免负重活动等)、物理治疗(热敷等)、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等);手术治疗方式有关节镜手术(适用于游离体等情况)、截骨术(适用于年轻力线异常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适用于严重患者);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术前评估控制基础病、术后防并发症,年轻患者手术谨慎、术后积极康复,肥胖患者术前减重、术后控重,患有全身性疾病患者同时治疗基础病并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判断是否需要手术的因素
1.病情严重程度
疾病早期,膝关节疼痛较轻,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关节活动基本正常,X线显示关节间隙轻度变窄、骨质增生不明显,一般无需手术,可通过保守治疗缓解症状。如症状持续数月,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关节疼痛加重,活动受限,出现畸形,X线显示关节间隙明显变窄、骨质增生严重、软骨下骨硬化等情况,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例如,膝关节内翻畸形大于5°,严重影响膝关节力线,保守治疗难以纠正时,需考虑手术。
2.年龄
年轻患者通常对膝关节功能要求较高,身体状况较好,手术耐受性强。若病情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可积极考虑手术治疗,恢复关节功能。但年轻患者术后可能面临假体使用寿命有限、需要二次翻修等问题。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若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应谨慎考虑手术。如年龄超过75岁,有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不全等,手术风险评估为高危,则不建议手术。
3.生活方式
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运动量大的人群,对膝关节功能要求高,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以恢复关节功能,满足工作和运动需求。而生活方式较为静态,对膝关节功能要求不高的人群,可先采取保守治疗,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病史
有膝关节外伤史、骨折史、感染史等,可能导致膝关节结构破坏、关节不稳定,影响保守治疗效果,病情严重时需手术治疗。同时,患有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会影响膝关节病变进展和手术预后。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术后感染风险增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破坏严重,手术难度和风险也相对较高。
二、非手术治疗方法及适用情况
1.生活方式调整
肥胖人群减轻体重可减少膝关节负担,缓解疼痛。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上下楼梯、爬山等增加膝关节负重的活动,可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对膝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佩戴膝关节支具、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可减轻膝关节压力,缓解疼痛。
2.物理治疗
热敷、按摩、针灸、理疗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促进膝关节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和肿胀。例如,热敷可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
3.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可减轻炎症和疼痛;软骨保护剂可延缓软骨退变,改善关节功能。
三、手术治疗的情况和方式
1.关节镜手术
适用于膝关节游离体、半月板损伤、滑膜病变等情况。通过关节镜可进行清理、修复等操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一般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几周内可恢复正常活动。
2.截骨术
适用于年轻、膝关节力线异常的患者,通过改变下肢力线,减轻膝关节局部压力,延缓关节退变。术后需要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恢复膝关节功能。
3.人工关节置换术
适用于严重的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关节疼痛严重、功能障碍明显、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通过置换人工关节,可显著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康复时间较长。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术前全面评估身体状况,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将血压、血糖、心率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术后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2.年轻患者
手术选择应谨慎,充分考虑手术对未来生活的影响。术后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同时,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延长关节使用寿命。
3.肥胖患者
术前应积极减重,降低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继续控制体重,减轻膝关节负担,提高手术效果。
4.患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
在治疗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的同时,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如控制血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与相关科室医生密切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