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湿疹的治疗要点
过敏性湿疹的治疗需综合多方面进行,基础治疗包括避免诱发及加重因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克制搔抓等,做好皮肤护理和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分为外用和系统药物,外用有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抗生素等,系统药物有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物理治疗可采用紫外线疗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老年人治疗时各有注意事项,需谨慎用药;此外,因该病病程长易反复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心理干预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社交交流或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缓解。
一、基础治疗
1.避免诱发及加重因素: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饮食等情况,尽量找出可能的诱发因素并避免。例如,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某些食物(牛奶、鸡蛋、海鲜等)、花粉、尘螨等。对于有搔抓、摩擦等不良习惯的患者,应尽量克制,防止病情加重。同时,要注意避免热水烫洗、过度清洁皮肤等行为,以免破坏皮肤屏障。
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是治疗过敏性湿疹的重要基础。使用温和、无刺激性的清洁剂清洗皮肤,洗澡后及时涂抹保湿剂,以保持皮肤的水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皮肤护理有所差异。婴儿皮肤娇嫩,应选择专门为婴儿设计的护肤品;老年人皮肤干燥,可增加保湿剂的使用频率。
3.饮食调整:对于某些可能诱发过敏的食物,如上述提到的牛奶、鸡蛋、海鲜等,可进行饮食回避试验。如果回避某种食物后症状明显改善,再次食用后症状复发,则提示可能对该食物过敏,应避免食用。但饮食调整需谨慎,尤其是儿童,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限制饮食导致营养不良。
二、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过敏性湿疹的一线药物,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部位选择不同强度的激素。轻度湿疹可选用弱效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中度湿疹可选用中效激素,如曲安奈德;重度湿疹可选用强效激素,如卤米松。此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适用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可减少激素的不良反应。外用抗生素主要用于伴有感染的湿疹,如莫匹罗星软膏等。
2.系统药物:抗组胺药可缓解瘙痒症状,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等,有嗜睡等不良反应,适用于儿童和夜间瘙痒明显的患者;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作用时间长。对于病情严重、外用药物和抗组胺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但这些药物有较多的不良反应,需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
三、物理治疗
紫外线疗法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和长波紫外线(UVA)。紫外线疗法可抑制皮肤免疫反应,减轻炎症,促进皮肤修复。但紫外线疗法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皮肤干燥、红斑、瘙痒等,且长期使用有增加皮肤癌的风险,因此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治疗剂量。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皮肤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在治疗过敏性湿疹时应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和刺激性强的药物,优先选择温和的外用药物。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童的生活习惯需要家长的监督和引导,如避免搔抓、保持皮肤清洁等。此外,儿童的饮食也需要特别关注,避免食用可能诱发过敏的食物。
2.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外用药物相对较为安全,但某些药物可能会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因此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一般来说,弱效糖皮质激素和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在孕期和哺乳期使用相对安全,但仍需谨慎。避免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的皮肤干燥,屏障功能减弱,在治疗过敏性湿疹时应更加注重皮肤护理,增加保湿剂的使用。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在使用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某些抗组胺药可能会加重老年人的青光眼、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的症状,因此在使用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
五、心理干预
过敏性湿疹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可能会加重病情,因此心理干预也是治疗过敏性湿疹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可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