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功能锻炼
这是一份髌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方案,分早期(术后12周)、中期(术后24周)、后期(术后4周以后)三个阶段。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和踝泵运动,中期开展膝关节屈伸训练和直腿抬高训练,后期进行负重训练和平衡与本体感觉训练,不同阶段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还针对儿童、老年人、孕妇和患有基础疾病者等特殊人群给出温馨提示,强调锻炼安全和个性化调整训练计划。
一、早期阶段(术后12周)
1.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此阶段髌骨骨折部位尚不稳定,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患者平卧或坐在床上,用力收缩股四头肌(大腿前方肌肉),使膝关节伸直,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进行,每组1015次,每天进行34组。对于老年人,肌肉力量相对较弱,收缩保持时间可适当缩短,训练组数和次数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减少;女性患者可能肌肉力量普遍小于男性,训练强度也需适度调整;有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由于其伤口愈合可能较慢,训练时要更加注意避免过度用力,防止影响骨折愈合。
2.踝泵运动:通过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像泵一样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患者缓慢勾起脚尖,至最大限度保持510秒,然后缓慢放下,再用力下压脚尖至最大限度保持510秒,每组1015次,每天进行34组。儿童患者在进行踝泵运动时,家长可在旁辅助,确保动作标准;肥胖患者可能踝关节活动相对受限,可适当增加运动幅度和时间,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
二、中期阶段(术后24周)
1.膝关节屈伸训练:在骨折初步愈合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膝关节的活动度。可借助CPM(持续被动运动)机进行训练,初始角度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设定,一般从30°开始,每天增加10°15°,每次训练3060分钟,每天12次。也可采用主动辅助屈伸训练,患者坐在床边,小腿自然下垂,双手抱住大腿,利用健侧下肢辅助患侧膝关节进行屈伸运动。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在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心率和血压变化,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训练;长期久坐生活方式的患者,关节灵活性较差,训练时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牵拉导致损伤。
2.直腿抬高训练:增强股四头肌力量,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患者平卧在床上,伸直膝关节,缓慢抬起下肢,离床面约30°,保持510秒后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进行34组。青少年患者身体恢复能力较强,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而高龄患者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问题,训练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骨折部位再次损伤。
三、后期阶段(术后4周以后)
1.负重训练:当X线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时,可逐渐进行负重训练。从部分负重开始,借助拐杖或助行器,患侧下肢逐渐承担一定的体重,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负重量。一般每周增加的负重量不宜超过体重的10%。完全负重的时间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由医生确定。运动员等对下肢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在负重训练时要更加严格地遵循康复计划,确保骨折完全愈合后再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有腰椎疾病病史的患者,在负重训练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加重腰椎负担。
2.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本体感觉,减少再次受伤的风险。可让患者站立在平衡板上,进行前后、左右的重心转移训练,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进行23次。也可进行单腿站立训练,先在有支撑的情况下进行,逐渐过渡到无支撑单腿站立。老年人平衡能力较差,在进行平衡训练时要有家人或护理人员在旁保护,防止摔倒;女性患者可能在本体感觉方面相对较弱,训练时间可适当延长,以提高训练效果。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较快,但在功能锻炼时要避免过度用力,防止影响骨骼生长。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若出现疼痛或哭闹等不适情况,应及时停止训练并咨询医生。训练过程中可采用游戏的方式增加儿童的积极性。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功能锻炼时要特别注意安全,训练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疲劳。同时,要定期进行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3.孕妇:孕妇在骨折后进行功能锻炼时,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避免进行可能压迫腹部的训练动作,训练强度和时间要严格控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患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在功能锻炼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调整训练计划。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