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的症状有哪些
晕厥症状包括前驱、晕厥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且不同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前驱症状有自主神经症状(如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头晕、耳鸣)、视觉症状(视物模糊、眼前发黑)、听觉症状(听力下降);晕厥期主要特征为意识丧失,同时伴有肌张力消失、脉搏减弱或消失、血压下降、呼吸浅慢或暂停;恢复期会意识恢复,但伴有全身乏力、头痛头晕。老年人血管弹性差且基础病多,晕厥易摔倒致严重并发症;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哭闹激动后可能屏气发作类似晕厥;孕妇血容量及心脏负担增加,激素变化影响血管张力致晕厥风险高;患心血管疾病人群晕厥可能是严重心血管事件先兆。
一、前驱症状
1.自主神经症状:晕厥前往往会出现面色苍白,这是因为血管收缩,血液重新分布,减少了皮肤的血流灌注。同时可能伴有出汗,这是交感神经兴奋,刺激汗腺分泌所致。还可能有恶心,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此外,头晕、耳鸣也较为常见,头晕是因为脑部供血暂时不足,耳鸣则可能与内耳的血液供应改变有关。
2.视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视物模糊,这是因为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减少,影响了视觉功能。有的还会眼前发黑,这是视网膜缺血进一步加重,导致视觉信号无法正常传递至大脑。
3.听觉症状:表现为听力下降,内耳的血供不足影响了听觉感受器的功能,进而导致听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
二、晕厥期症状
1.意识丧失:这是晕厥最主要的特征,大脑皮层功能短暂受损,患者突然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反应能力,意识完全丧失,呼之不应。
2.肌张力消失:全身肌肉张力减退,无法维持正常的身体姿势,患者会突然倒地。若在站立位时发生晕厥,可能会毫无征兆地摔倒,这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造成意外伤害,尤其是老年人,因骨质较脆,摔倒后更易发生骨折等严重后果。
3.脉搏减弱或消失:心脏泵血功能短暂异常,导致外周脉搏减弱甚至难以触及。同时血压也会迅速下降,收缩压可降至60mmHg以下,舒张压也明显降低,使得全身各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
4.呼吸改变:呼吸可能会变得浅慢,甚至出现呼吸暂停,这是由于脑部缺血缺氧影响了呼吸中枢的正常功能。但这种呼吸暂停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随后呼吸会逐渐恢复。
三、恢复期症状
1.意识恢复:在晕厥发作后数秒至数分钟内,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开始对周围环境有感知,能回应他人的呼唤。但刚恢复意识时,可能会有短暂的意识模糊,思维不清晰,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2.全身乏力:身体肌肉在晕厥过程中处于松弛状态,且大脑和全身各器官经历了短暂的缺血缺氧,因此在恢复期会感到明显的全身乏力,肌肉酸软,活动耐力下降,这种乏力感可能会持续数小时甚至一天,不同年龄段人群恢复时间有所差异,年轻人通常恢复较快,而老年人可能恢复较慢。
3.头痛头晕:由于脑部血管在晕厥前后经历了收缩和扩张的变化,以及脑组织的短暂缺血缺氧,患者在恢复期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的症状,一般程度较轻,但也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适当休息来缓解。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晕厥发作时摔倒的风险更高,且摔倒后易发生骨折、颅脑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老年人一旦出现晕厥前驱症状,应立即原地坐下或躺下,避免行走,以防摔倒。家属平时应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定期带老人体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果老人频繁出现晕厥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
2.儿童: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晕厥的原因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一些儿童在剧烈哭闹、情绪激动后可能会出现屏气发作,类似晕厥表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儿童情绪过度激动,当儿童出现类似晕厥症状时,不要惊慌,将孩子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一般短时间内可自行恢复。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频繁发作,需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加上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血管张力,导致晕厥风险增加。孕妇一旦出现晕厥前驱症状,应立即坐下或躺下,解开领口束缚,保持空气流通。孕期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定期产检,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晕厥的因素。
4.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本身就存在心脏或血管功能障碍,晕厥可能是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先兆。这类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药,控制病情。若出现晕厥症状,无论是否频繁发作,都要第一时间就医,进行详细的心脏和血管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血压监测等,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