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表现
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包括局部表现和功能障碍两方面。局部表现有疼痛,因骨折断端刺激神经末梢引起,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表现有差异;肿胀,由血管破裂出血和软组织损伤渗出导致,特定病史患者情况不同;淤血,是血液渗透皮下所致,有血液系统疾病者更明显;畸形,移位明显骨折可见,特殊人群判断有干扰;压痛,有助于判断骨折位置,既往手术史会影响判断。功能障碍表现为活动受限,因破坏关节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同人群影响不同;骨擦音和骨擦感,活动膝关节时可出现,但不宜主动寻找,不同人群出现几率有别;关节积液,骨折致关节内出血和渗出形成,特定患者有感染和难吸收风险。此外,还对特殊人群给出温馨提示,如儿童防生长异常、老年人防并发症、慢性病患者控制基础疾病、女性特殊时期注意休息营养。
一、局部表现
1.疼痛:骨折处会出现剧烈疼痛,这是由于骨折断端刺激周围神经末梢引起。疼痛程度往往较为严重,患者在活动膝关节或按压骨折部位时,疼痛会明显加剧。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程度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不能准确表达疼痛而表现出哭闹、拒绝活动受伤肢体;老年人可能因痛觉相对迟钝,疼痛表现相对不典型,但仍会有活动受限等情况。女性可能对疼痛更为敏感。生活中若有跌倒等可能导致髌骨骨折的情况后,出现膝关节处疼痛,应高度怀疑骨折可能。
2.肿胀:骨折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以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导致炎性渗出,引起膝关节明显肿胀。肿胀一般在骨折后数小时至数天内逐渐加重。对于有高血压、血管病变等病史的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差、凝血功能可能异常,肿胀可能更为明显且消退缓慢。肥胖者因皮下脂肪厚,可能会掩盖部分肿胀程度,导致不易早期察觉,但触摸时能感觉到膝关节周围明显饱满、张力增加。
3.淤血:受伤部位周围可见皮下淤血斑,颜色初期呈青紫色,之后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为黄色、褐色,最终消失。这是因为局部出血后,血液渗透到皮下组织所致。若患者有血液系统疾病史,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淤血范围可能更广、更明显。
4.畸形:移位明显的髌骨骨折可出现膝关节畸形,如骨折断端分离可导致局部凹陷或凸起。通过观察膝关节外观,能明显发现与正常侧的差异。对于儿童,由于骨骼还在生长发育阶段,即使是轻度的畸形也可能对日后膝关节功能产生影响,需要更加关注;而老年人由于膝关节本身可能存在退变、骨质增生等情况,畸形的判断可能会受到一定干扰。
5.压痛:在髌骨骨折部位有明显压痛,医生检查时按压该区域,患者会出现痛苦表情。压痛部位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骨折的具体位置。对于有膝关节既往手术史的患者,手术部位的瘢痕组织可能影响压痛的准确判断,但仍能在骨折处找到相对明显的压痛点。
二、功能障碍
1.活动受限: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严重受限,无法正常站立、行走或伸直、弯曲膝关节。这是因为骨折破坏了髌骨关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肌肉收缩带动骨折端移动会引起疼痛,从而导致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膝关节时都感到困难。运动员或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由于对膝关节功能要求较高,活动受限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更大。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膝关节退变、肌力减弱等情况,骨折后的活动受限会使他们更容易发生跌倒、卧床等情况,进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褥疮等。
2.骨擦音和骨擦感:在活动膝关节时,有时可感觉到或听到骨折断端相互摩擦产生的骨擦音和骨擦感,但检查时不宜主动去寻找这种体征,以免加重损伤。儿童骨骼韧性较好,骨折断端可能相对稳定,骨擦音和骨擦感出现的几率可能低于成年人。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骨折断端可能比较脆弱,活动时更容易产生骨擦音和骨擦感。
3.关节积液:骨折导致关节内出血和炎性渗出,可形成关节积液。医生通过浮髌试验等方法可以检查判断是否存在关节积液。关节积液较多时,膝关节有明显的胀满感,浮髌试验阳性。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关节积液容易滋生细菌,增加感染的风险。肥胖患者因膝关节承受压力大,关节积液可能更难吸收。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的修复能力较强,但家长要密切观察其骨折愈合过程中有无骨骼生长异常等情况,避免过早让儿童活动受伤膝关节,以免影响骨折愈合或导致畸形。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骨折后恢复缓慢,应在卧床期间积极预防并发症,如定期翻身防止褥疮、进行肺部功能锻炼等。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利于骨折的恢复。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生理状态发生改变,骨折后的护理和恢复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需特别注意休息和营养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