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骨折,因肱骨干与肱骨髁轴线有前倾角而易发生,常见于512岁儿童,成人多因高能量损伤导致。病因分间接暴力(如儿童摔倒手掌撑地、成人运动摔倒手部着地)和直接暴力(如肘部受撞击、击打)。临床表现有肘部疼痛、肿胀、畸形、压痛等,严重时伴血管神经损伤。诊断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为主,必要时CT)。治疗分非手术(手法复位外固定)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特殊人群中,儿童愈合快但需家长密切观察,老年人愈合慢要补充钙和维生素D且康复循序渐进,孕妇治疗要考虑胎儿安全。康复训练很重要,固定期活动手指和腕关节,拆除外固定后活动肘部,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有并发症,需定期复查。
一、定义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肱骨干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有30°~50°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在儿童肘部骨折中此骨折最为常见,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50%~60%,多发生于5~12岁儿童;在成年人中也可发生,常因高能量损伤导致。
二、病因
1.间接暴力:这是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原因。儿童在奔跑、玩耍时不慎摔倒,手掌撑地,暴力向上传导,导致肱骨髁上部位发生骨折。例如,儿童在追逐游戏中突然摔倒,本能地用手掌着地,就可能引发此类骨折。成年人在运动时,如打篮球、滑雪等,摔倒时手部着地也可能导致。
2.直接暴力:较少见,如肘部直接受到外力打击,如车祸中肘部受到撞击、棍棒直接击打肘部等情况,可直接造成肱骨髁上骨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受伤后肘部出现明显疼痛、肿胀,患儿因疼痛而哭闹不止,拒绝活动受伤的肘部。成年人也会感觉肘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有时还可能出现局部淤血、青紫。
2.体征:肘部畸形,可表现为肘部向后突出,呈靴状畸形。局部有明显压痛,可触及骨擦感和异常活动。严重时可能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的表现,如手部皮肤苍白、发凉、麻木,手指活动障碍等。
四、诊断
1.病史: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受伤的经过,如摔倒的方式、受伤的部位等。对于儿童患者,会向家长了解具体情况。
2.体格检查:检查肘部的肿胀、压痛、畸形情况,以及手部的感觉、血运和活动情况,判断是否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主要方法,能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必要时还可能进行CT检查,更准确地评估骨折的细节,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对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可采用手法复位和外固定治疗。在局部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医生通过手法将骨折部位复位,然后用石膏托或小夹板固定肘关节于功能位,固定时间一般为3~6周。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2.手术治疗:对于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失败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患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用的内固定材料有克氏针、钢板等。术后同样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外固定和康复训练。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骨骼正在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固定期间要注意避免孩子过度活动,防止骨折再次移位。同时,要关注孩子手部的感觉和血运情况,如出现手部肿胀加重、皮肤发紫、麻木等异常,应及时就医。拆除外固定后,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促进肘部功能恢复。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折愈合。同时,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止再次摔倒,可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等,增加行走的稳定性。
3.孕妇:孕妇发生肱骨髁上骨折,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和检查方法。在固定和康复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舒适的体位,避免压迫腹部。康复训练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七、康复与预后
1.康复训练:无论是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康复训练都非常重要。在骨折固定期间,可进行手指和腕关节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拆除外固定后,逐渐开始进行肘部的屈伸、旋转等活动训练。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暴力活动,防止再次损伤。
2.预后:大部分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和康复训练,预后良好,肘部功能可恢复正常。但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肘内翻畸形、神经损伤后遗症等,影响肘部的外观和功能。因此,患者要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