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晕厥的概念
心源性晕厥是因心脏原因致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引发急性脑缺血的晕厥类型,较为严重,复发率高、预后差。常见病因包括心律失常及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不同人群发病特点及注意事项有别,年轻人多与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有关,应排查疾病、避免剧烈运动;老年人因心脏功能衰退、患器质性心脏病概率高,活动要防体位性低血压;孕期女性心脏负担重且女性情绪对心脏影响大,要关注心脏功能、调节情绪;有心脏病史人群风险更高,需控制基础疾病。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辅助检查。治疗包括针对病因治疗如心律失常的多种治疗方式、瓣膜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以及晕厥发作时的对症支持治疗。
一、心源性晕厥的概念
心源性晕厥是由于心脏原因导致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引起急性脑缺血所产生的晕厥。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心脏泵血功能障碍,使得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短暂的意识丧失和肢体瘫软等症状。心源性晕厥是较为严重的一种晕厥类型,因为心脏疾病本身对患者生命健康威胁较大,且心源性晕厥复发率高,预后较差,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摔伤、骨折等意外,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二、心源性晕厥的常见病因
1.心律失常:这是心源性晕厥常见原因之一。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可使心脏跳动过慢,心排血量减少;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脏不能有效泵血,都会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导致晕厥。
2.器质性心脏病:
心脏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射血受阻,心排血量降低,可引发晕厥。尤其在运动时,外周血管扩张而心排血量不能相应增加,更易导致脑部缺血。
心肌病: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肥厚的心肌使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心排血量减少,常于劳力时发生晕厥;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收缩功能严重受损,心排血量下降,也可导致晕厥。
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由于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导致右向左分流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引起脑缺氧,发生晕厥。
三、不同人群的心源性晕厥特点及注意事项
1.年轻人:年轻人发生心源性晕厥,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有关。如一些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常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进而导致晕厥。年轻人若出现不明原因晕厥,应及时就医检查,排查心脏疾病。避免过度剧烈运动,尤其是有家族性心律失常病史者,运动前最好进行全面的心脏评估。
2.老年人:老年人心脏功能本身有所衰退,患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的概率增加,这些疾病都可能引发心源性晕厥。老年人日常活动应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如从卧位突然站起,防止因体位性低血压诱发晕厥。有心脏病史的老年人,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心脏功能。
3.女性:部分女性在特殊生理期如孕期,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等导致心源性晕厥。孕期女性要定期产检,关注心脏功能变化。此外,女性相对男性而言,心理因素对心脏影响可能更大,情绪波动较大时,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女性应注意情绪调节,保持心态平和。
4.特殊病史人群: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病病史的人群,发生心源性晕厥风险更高。这类患者需严格遵循医生治疗方案,控制基础疾病进展。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家中最好备有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等,一旦出现晕厥前驱症状,及时采取措施。
四、心源性晕厥的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晕厥发作的情况,包括发作时间、地点、诱因、前驱症状、发作时表现及恢复情况等。了解患者心脏病史、家族史等,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2.体格检查: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关注心脏体征,如心脏杂音、心率、心律等,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心脏疾病。
3.辅助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心源性晕厥重要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异常。对于发作不频繁者,可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增加发现异常心电图的机会。
心脏超声:能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现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
运动试验:对于运动相关的晕厥,运动试验可诱发心律失常,协助诊断。
其他: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对不明原因晕厥且高度怀疑心律失常者,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心源性晕厥的治疗
1.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如心律失常患者,可根据具体类型,采用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或导管消融术等;心脏瓣膜病患者,必要时进行瓣膜置换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矫正。
2.对症支持治疗:晕厥发作时,立即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若患者出现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