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后遗症有哪些
跟骨骨折后可能出现多种后遗症,包括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面不平整致应力异常、软骨破坏,高龄、糖尿病、肥胖者风险高,治疗有物理、药物和手术方式)、足跟疼痛(因软组织瘢痕或骨质增生,久站行走者、女性、老人症状明显,可热敷按摩与换鞋缓解)、跟腱挛缩(长时间制动致跟腱粘连挛缩,青少年、运动员、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康复训练或手术治疗)、足弓塌陷(骨折畸形愈合改变足弓形态,扁平足者和孕妇风险高,可佩戴矫形鞋垫或手术矫正)、肌肉萎缩(疼痛和制动使肌肉活动少而萎缩,老人、少运动者程度严重,需肌肉力量训练和物理治疗)、神经损伤(骨折损伤周围神经导致感觉和运动障碍,糖尿病和高龄患者恢复难,轻可药物和物理治疗,重需手术修复)。
一、创伤性关节炎
跟骨骨折后,若骨折累及关节面且复位不佳,关节面不平整,会使关节软骨承受的应力分布异常。正常情况下,关节软骨的应力分布均匀,能保证关节的正常运动。但骨折后应力分布改变,长期的异常磨损会导致关节软骨破坏,引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会感到足跟部疼痛,行走或活动关节时疼痛加剧,病情严重时会影响关节活动度,出现关节僵硬、畸形等表现。年龄较大的患者,其关节软骨本身就有一定程度的退变,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更高,且恢复能力较差。有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由于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可能存在异常,关节损伤后的修复能力弱,也更容易患上创伤性关节炎。体型肥胖者会增加跟骨关节的负担,使关节软骨磨损更严重,患病风险也相应增加。对于创伤性关节炎,早期可采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缓解症状;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关节融合术或关节置换术。
二、足跟疼痛
跟骨骨折后,即使骨折愈合,也可能出现足跟疼痛的后遗症。这可能是因为骨折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后形成瘢痕组织,瘢痕组织缺乏弹性,在活动时会受到牵拉,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另外,骨折部位的骨质增生也是导致足跟疼痛的原因之一,骨质增生会压迫周围的组织和神经。从事长期站立或行走工作的人,足跟承受的压力较大,疼痛会更加明显。女性患者可能由于穿着高跟鞋等习惯,进一步加重足跟的负担,导致疼痛加剧。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耐受能力差,足跟疼痛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对于足跟疼痛,可采用热敷、按摩等物理疗法,也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症状。同时,患者需要更换舒适的鞋子,减少足跟的压力。
三、跟腱挛缩
跟骨骨折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制动,这会使跟腱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跟腱纤维会发生粘连和挛缩。跟腱挛缩会导致踝关节背伸受限,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跟腱挛缩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下肢的正常发育,导致肢体不等长。运动员或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人,跟腱挛缩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运动能力。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和血管病变,跟腱的营养供应可能不足,更容易发生跟腱挛缩,且恢复困难。治疗跟腱挛缩可采用康复训练,如跟腱拉伸、关节活动度训练等;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松解跟腱。
四、足弓塌陷
跟骨是足弓的重要组成部分,跟骨骨折后如果骨折畸形愈合,可能会导致足弓的形态改变,出现足弓塌陷。足弓具有缓冲震荡、支撑身体重量的作用,足弓塌陷后,会影响足部的正常功能,患者在行走时会感到足底疼痛,步行效率降低。扁平足的人本身足弓结构就相对薄弱,跟骨骨折后足弓塌陷的风险更高。怀孕女性由于身体重心改变和体重增加,跟骨承受的压力增大,跟骨骨折后足弓更容易塌陷。足弓塌陷的治疗方法包括佩戴矫形鞋垫、进行足部肌肉锻炼等;严重的足弓塌陷可能需要手术矫正。
五、肌肉萎缩
跟骨骨折后,患者因疼痛和制动,跟骨周围的肌肉活动减少,肌肉得不到足够的刺激,会逐渐出现萎缩。肌肉萎缩会导致肌肉力量下降,影响患者的行走稳定性和平衡能力。老年人本身肌肉量就会逐渐减少,跟骨骨折后更容易发生肌肉萎缩,且恢复困难。卧床时间长、运动量少的患者,肌肉萎缩的程度会更严重。年轻患者如果不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也会发生肌肉萎缩,影响康复进程。对于肌肉萎缩,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肌肉力量训练,如足部的屈伸、内翻、外翻等运动;同时可结合物理治疗增加肌肉的血供,促进肌肉恢复。
六、神经损伤
跟骨周围有丰富的神经分布,骨折过程中可能会损伤这些神经。神经损伤后会出现感觉障碍,如足部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也可能影响运动功能。糖尿病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周围神经病变,跟骨骨折导致的神经损伤会使病情更加复杂,恢复也更困难。年龄较大的患者,神经的修复能力较弱,神经损伤恢复的时间会更长。如果神经损伤较轻,可通过营养神经的药物和物理治疗促进神经恢复;严重的神经损伤可能需要手术探查和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