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骨折后保守治疗的方法有什么
胸椎骨折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康复锻炼。卧床休息需仰卧硬板床,骨折部位垫薄枕使脊柱过伸,一般休息68周,依骨折愈合情况判断。药物治疗有止痛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注意副作用)和促进骨折愈合的钙剂及维生素D制剂(监测血钙)。物理治疗在伤后72小时后热敷,疼痛缓解后由专业人员按摩。康复锻炼分早期(12周四肢关节主动屈伸)、中期(26周腰背部肌肉等长收缩)、后期(68周后脊柱屈伸及有氧运动),各阶段依患者情况调整强度,避免不良情况发生。
一、卧床休息
1.保持正确体位:患者需仰卧于硬板床,在骨折部位下方垫薄枕,使脊柱处于过伸位,这样可借助身体自身重力及薄枕的支撑,促进骨折椎体逐渐复位,减轻局部疼痛。此体位有助于维持脊柱的生理曲度,避免骨折部位进一步受压变形,防止损伤脊髓神经等重要结构。例如,对于年轻且身体素质较好的患者,其肌肉力量相对较强,在保持正确体位过程中可能更易配合,但也需注意定期微调体位,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而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因骨骼脆性增加,保持体位时动作需更为轻柔,防止因用力不当引发新的骨折。
2.休息时长:一般建议卧床休息68周,具体时长需依据骨折愈合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来判断。在此期间,患者应尽量减少腰部及胸背部的活动,避免因过早活动导致骨折移位,影响骨折愈合。例如,对于生活方式较为活跃的患者,可能需要加强对其的宣教,使其认识到严格卧床休息的重要性,避免因忍不住活动而造成不良后果。对于有腰部疾病病史的患者,长期卧床可能加重腰部不适,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行腰背部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以缓解症状。
二、药物治疗
1.止痛药物:当胸椎骨折后患者疼痛较为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体内炎症介质的合成与释放,达到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的效果。但使用时需注意其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特别是老年患者及本身有胃肠道疾病病史(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的患者,使用此类药物需更加谨慎,可能需要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以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2.促进骨折愈合药物:钙剂及维生素D制剂可作为辅助用药,促进骨折愈合。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补充钙剂有助于增加骨密度,为骨折愈合提供充足的原料;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及钙在骨骼中的沉积。例如,对于饮食中钙摄入不足的患者,适当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更为必要。但在补充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血钙水平,防止高钙血症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维生素D制剂时需注意其代谢特点,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三、物理治疗
1.热敷:在受伤72小时后,可对胸背部进行热敷。通过热传递,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淤血吸收,缓解疼痛和肿胀。一般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尤其是对于感觉功能减退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更需严格控制温度。
2.按摩:在疼痛缓解后,可由专业康复治疗师对胸背部肌肉进行按摩。按摩能够放松紧张的肌肉,减轻肌肉痉挛对骨折部位的牵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骨折愈合。按摩手法需轻柔,避免直接按压骨折部位。对于存在皮肤破损、感染等情况的患者,不宜进行按摩治疗。
四、康复锻炼
1.早期锻炼:伤后12周内,患者可进行四肢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如握拳、屈伸膝关节、踝关节等。这些活动有助于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肌肉萎缩。对于长期卧床、肥胖或有血栓形成病史的患者,此项锻炼尤为重要。例如,肥胖患者因肢体活动相对不便,更应积极进行四肢关节活动,以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2.中期锻炼:26周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腰背部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五点支撑法(仰卧位,用头部、双肘及双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此锻炼能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维持脊柱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锻炼强度应逐渐增加,以患者不感到过度疲劳和疼痛为宜。对于年龄较大、肌肉力量较弱的患者,可适当降低锻炼难度,如先从三点支撑法开始练习。
3.后期锻炼:68周后,若影像学检查提示骨折愈合良好,可逐渐增加脊柱的屈伸活动锻炼,如缓慢的前屈、后伸、侧屈等动作。同时可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等,以增强全身的耐力和协调性。但在锻炼过程中,仍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及过度负重,防止再次损伤。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进行有氧运动时需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如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