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过敏性荨麻疹
过敏性荨麻疹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引发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的局限性水肿反应,病因包括食物、药物、感染、吸入物、物理因素和遗传因素等;症状有皮肤风团、瘙痒,还可能伴有胃肠道、呼吸道及全身症状;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借助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人)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措施有避免接触过敏原、注意饮食、加强锻炼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一、定义
过敏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属于荨麻疹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由于机体接触到过敏原后,引发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二、病因
1.食物:常见的有鱼、虾、蟹、蛋类等,此外,某些植物性食物如草莓、可可、番茄和大蒜等也可能诱发。儿童因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因食物过敏引发该病。
2.药物:许多药物都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导致过敏性荨麻疹,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和磺胺等。
3.感染: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等)、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等都可能诱发。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人、儿童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更容易因感染而发病。
4.吸入物: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尘螨及一些挥发性化学品等吸入后可引发过敏反应。生活在环境质量较差地区、经常接触过敏原环境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5.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刺激也可能诱发。例如,寒冷性荨麻疹多见于暴露部位,在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接触部位出现风团或水肿。
6.遗传因素:某些类型的过敏性荨麻疹与遗传有关,家族中有过敏史的人群,发病几率相对较高。
三、症状表现
1.皮肤症状:主要表现为风团,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风团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呈红色、苍白色或肤色。风团通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逐渐消失,但新的风团可能会陆续出现。患者常感觉皮肤瘙痒剧烈,搔抓后风团可能会增多、增大。
2.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累及呼吸道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憋气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窒息;还可能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
四、诊断
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风团出现的时间、部位、形态、持续时间、瘙痒程度,以及是否有接触过敏原、近期用药、感染等情况。同时,还可能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等,以辅助诊断和寻找可能的病因。
五、治疗
1.一般治疗:首先应尽量找出并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由食物过敏引起的,应避免食用相关食物;因药物过敏导致的,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以免加重症状和引起感染。
2.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可以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症状,是治疗过敏性荨麻疹的常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严重、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会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降低血管通透性的药物:如维生素C、钙剂等,常与抗组胺药联合使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用药需要特别谨慎。应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用药反应和病情变化。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果儿童有反复发生过敏性荨麻疹的情况,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测,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
2.孕妇:孕妇在孕期用药需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治疗过敏性荨麻疹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因为情绪因素也可能会影响病情。
3.老人:老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在治疗过敏性荨麻疹时,要综合考虑其他疾病的用药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此外,老人皮肤较为干燥,在患病期间要注意皮肤保湿,避免搔抓引起皮肤破损和感染。
七、预防措施
1.避免接触过敏原:通过过敏原检测等方式,了解自己的过敏原,并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接触。
2.注意饮食:合理饮食,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食物,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因食物污染而引发过敏。
3.加强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但要注意避免在过于寒冷、炎热或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运动。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物、床单等,保持居住环境清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