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血管迷走性晕厥呢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常见晕厥类型,由自主神经系统反射异常引发。触发因素有环境(闷热、拥挤)、情绪(恐惧、紧张等)、身体姿势改变(突然站起、长时间站立)。临床表现分前驱症状(头晕、恶心等)、晕厥期(意识丧失、肢体抽搐)、恢复期(头晕、乏力等)。诊断依靠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心电图、倾斜试验)。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避免触发因素、增加水盐摄入)和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等)。特殊人群中,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发病,用药需谨慎;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治疗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孕妇生理变化使发病风险升高,治疗优先非药物方法。
一、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定义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一种常见的晕厥类型,主要由自主神经系统反射异常引起。当触发因素作用时,自主神经系统失衡,导致血管扩张、心率减慢,引起血压急剧下降,进而造成大脑短暂性供血不足,最终引发晕厥。
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触发因素
1.环境因素:闷热、拥挤的环境容易诱发,比如长时间处于不通风的室内、人多的商场等,此类环境可使人体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触发晕厥。
2.情绪因素:强烈的情绪刺激,如恐惧、紧张、疼痛等,能促使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扩张和心率变化,引发晕厥。像目睹血腥场面、经历严重的心理创伤等场景都可能诱发。
3.身体姿势改变:从蹲位、坐位突然站起,或长时间站立,会使血液在下肢积聚,回心血量不足,刺激压力感受器,触发迷走神经反射,从而引发晕厥。
三、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在晕厥发生前,患者通常会有一些先兆表现,如头晕、眼花、视力模糊、耳鸣、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全身无力等。这些症状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若此时患者能及时采取措施,如坐下或躺下,可能避免晕厥发作。
2.晕厥期:随后患者意识丧失,肢体张力消失,摔倒在地。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期间可伴有短暂的肢体抽搐,这是由于大脑缺血导致神经功能异常所致。
3.恢复期:患者苏醒后,可能仍会感到头晕、乏力、恶心等不适,部分患者还可能有逆行性遗忘,即对晕厥发生前一段时间的事情记忆缺失。通常数小时后这些症状会逐渐缓解。
四、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
1.详细病史采集:医生需了解患者晕厥发作的次数、时间、地点、诱发因素、前驱症状、晕厥过程及恢复情况等,同时询问家族史,因为部分血管迷走性晕厥可能存在遗传倾向。
2.体格检查:全面的体格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晕厥,如心脏疾病引起的晕厥。重点检查心血管系统,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心脏听诊等,以评估心脏功能和血管状态。
3.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检测心脏电活动是否正常,排除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引发的晕厥。多数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心电图在发作间期通常正常,但对于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倾斜试验:这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重要方法。患者在倾斜床上,通过改变身体姿势,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若在试验过程中出现晕厥及相关症状,同时伴有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表现,则支持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
五、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
1.一般治疗:
识别和避免触发因素:患者应了解自身的触发因素并尽量避免,如避免长时间处于闷热环境、减少情绪刺激、改变姿势时动作缓慢等。这是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的重要措施。
增加水和盐的摄入:适当增加液体和盐的摄入量,可提高血容量,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减少晕厥发作。但对于患有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免加重病情。
2.药物治疗:对于频繁发作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氟氢可的松、米多君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调节血管张力和心率,减少晕厥发作频率。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易受触发因素影响。家长应关注孩子日常活动,避免其长时间站立、处于闷热环境或遭受强烈情绪刺激。若孩子发生晕厥,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由于儿童用药需谨慎,药物治疗应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增加晕厥的风险和危害。对于有血管迷走性晕厥病史的老年人,除避免触发因素外,还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3.孕妇:孕期女性身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血容量增加、血管扩张,可能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风险升高。孕妇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保持环境通风良好。若发生晕厥,需及时就医,评估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