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什么病
骨髓炎是由细菌或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发的包括骨膜、骨密质、骨松质及骨髓等整个骨组织的炎症性疾病。病因主要有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和真菌感染,儿童、慢性病患者、长期用药者及经历创伤或手术者易患。症状分急性(高热、局部剧痛等)和慢性(低热、局部反复破溃等)。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血常规、血培养等)及影像学(X线、CT、MRI)检查。治疗包括早期足量用抗生素、有指征时手术及后续康复训练。特殊人群中,儿童治疗不及时会影响骨骼发育,老年人治疗难度大且要兼顾基础病,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染且病情重,治疗时需分别采取相应措施。
一、骨髓炎的定义
骨髓炎是一种由细菌或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骨组织炎症性疾病,它并非单纯指骨髓发炎,而是包括骨膜、骨密质、骨松质以及骨髓等整个骨组织的感染。
二、骨髓炎的病因
1.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约占急性骨髓炎病例的75%90%。其他常见的细菌还有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这些细菌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血源性感染)、直接蔓延(如开放性骨折后细菌直接侵入)或邻近组织感染扩散等途径到达骨组织,引发炎症。
2.真菌感染:相对较少见,如念珠菌、曲霉菌等,通常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
3.诱发因素:年龄方面,儿童骨骼生长活跃,干骺端血管丰富且血流缓慢,细菌容易在此处停留繁殖,因此儿童是骨髓炎的高发人群;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下降,也容易发生骨髓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开放性骨折、关节置换手术等创伤或手术操作,如果消毒不严格,也可能导致细菌感染,引发骨髓炎。
三、骨髓炎的症状
1.急性骨髓炎:起病急骤,患者常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寒战、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局部症状表现为病变部位的剧烈疼痛、肿胀,皮肤温度升高,有明显的压痛,患肢活动受限。儿童可能会因为疼痛而不愿活动患肢。
2.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或延误治疗发展而来。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出现低热、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性表现。局部可见病变部位反复破溃、流脓,有死骨排出,形成窦道,窦道时愈时发,病程迁延不愈。
四、骨髓炎的诊断
1.临床表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观察患者的全身和局部表现,初步判断是否患有骨髓炎。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通常会升高,可反映炎症的活动程度。血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原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在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3周后可出现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等表现;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的细微变化,对于早期诊断和判断病变范围有重要价值;MRI检查对软组织和骨髓的病变显示更为敏感,能够早期发现骨髓炎的骨髓水肿、软组织脓肿等病变。
五、骨髓炎的治疗
1.药物治疗:早期足量应用抗生素是治疗骨髓炎的关键。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一般需要连续使用46周。对于儿童患者,在选择抗生素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避免使用有耳毒性、肾毒性等不良反应的药物。
2.手术治疗:对于有死骨形成、脓肿形成、窦道经久不愈等情况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病灶清除术、开窗引流术、死骨摘除术等,目的是清除感染病灶,通畅引流,促进骨组织的修复。
3.康复治疗:在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以恢复患肢的功能。康复训练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和再次受伤。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髓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能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导致肢体发育畸形。因此,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热、肢体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和护理,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低,骨髓炎的治疗难度相对较大,恢复时间也较长。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骨髓炎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血糖、血压等指标,以提高治疗效果。
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在治疗骨髓炎的同时,要采取措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如加强营养支持、适当运动等。同时,要注意预防其他感染的发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