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的病因是什么
小儿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病因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病因包括颅内感染,如细菌、病毒等引发的脑膜炎等,会刺激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颅外感染,像败血症等全身性感染使脑细胞代谢紊乱致惊厥,如中毒性菌痢、上感高热引发的惊厥。非感染性病因涵盖颅内疾病,如颅脑损伤出血、先天性脑发育异常、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外疾病有代谢性疾病(低钙、低血糖、低镁血症)、中毒(药物、食物、农药)、遗传代谢性疾病,以及高血压脑病、中暑等。家长面对小儿惊厥要冷静处理并及时送医,有惊厥病史的孩子家长需做好预防和复查等工作。
一、感染性病因
1.颅内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袭脑组织,引发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疾病,炎症刺激可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进而引发惊厥。例如化脓性脑膜炎,多由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细菌引起,在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中较为常见,除惊厥外,还常伴有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病毒性脑炎则可由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引起,不同病毒感染导致的临床表现和惊厥特点可能有所差异。
2.颅外感染:主要指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肺炎、中毒性菌痢、伤寒等。这些感染可使小儿机体处于感染中毒状态,导致脑细胞代谢紊乱,引起惊厥。以中毒性菌痢为例,多见于27岁小儿,常由志贺菌属感染所致,起病急骤,在肠道症状出现前即可突发惊厥,同时伴有高热、休克等表现。此外,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高热也可引发惊厥,这可能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热刺激使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有关。
二、非感染性病因
1.颅内疾病:
颅脑损伤与出血:小儿头部受到外力撞击、产伤等,可导致颅骨骨折、脑挫裂伤、颅内出血等,损伤的脑组织可引起局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如新生儿产伤导致的颅内出血,常在出生后不久出现惊厥症状,且可伴有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等。
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包括脑发育不全、脑血管畸形、脑积水等。这些先天性脑部结构异常,使得大脑神经元的分布和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引发惊厥。例如,脑发育不全的小儿常伴有智力发育迟缓、运动障碍等,惊厥也是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
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颅内囊肿等,可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惊厥。小儿颅内肿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惊厥常为首发症状之一,同时可伴有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等颅内压增高表现。
2.颅外疾病:
代谢性疾病:
低钙血症:多见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吸收障碍,血钙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从而引发惊厥。尤其在春夏季,当患儿户外活动增加,钙沉积于骨骼,血钙进一步降低时,更容易发生惊厥。
低血糖症:多发生于新生儿、早产儿及营养不良的小儿。由于糖代谢紊乱,血糖过低,影响脑细胞的能量供应,导致惊厥发作。新生儿低血糖惊厥常发生在生后数小时至1周内,表现为震颤、阵发性青紫、呼吸暂停等。
低镁血症:常与低钙血症同时存在,多因长期腹泻、营养不良等导致镁吸收减少,血镁降低,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惊厥。
中毒:
药物中毒:小儿误服或过量使用药物,如氨茶碱、阿托品、苯巴比妥类等,可导致中毒,引起惊厥。例如氨茶碱中毒,除惊厥外,还可伴有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症状。
食物中毒:如误食毒蘑菇、白果等,某些毒素可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引发惊厥。毒蘑菇中毒的症状因蘑菇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惊厥常是严重中毒的表现之一。
农药中毒:有机磷农药、鼠药等中毒在农村地区时有发生,这些毒物可抑制神经系统的酶活性,导致神经传导异常,引发惊厥。有机磷农药中毒常伴有多汗、流涎、瞳孔缩小等症状。
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等,这些疾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体内某些代谢过程异常,代谢产物蓄积,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从而引发惊厥。苯丙酮尿症患儿出生时可无明显症状,36个月后逐渐出现智力发育迟缓、惊厥等症状,尿液可有鼠尿臭味。
其他:如高血压脑病,多因血压急剧升高,超过脑血管的自身调节能力,导致脑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进而引发惊厥。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导致的血压升高。此外,小儿在高温环境中时间过长,发生中暑时,也可因体温过高,导致惊厥发作。
温馨提示:对于小儿惊厥,家长需保持冷静,将孩子侧卧,避免呕吐物误吸,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在孩子惊厥发作时,不要强行按压肢体,以免造成骨折。同时,尽快送往医院就诊。对于有惊厥病史的小儿,家长要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发热,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医嘱合理用药,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复查。若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抽搐、意识改变等症状,应高度警惕惊厥可能,立即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