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耳鸣怎么得的
耳鸣的成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耳部疾病(外耳病变如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中耳病变如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内耳病变如梅尼埃病、突发性聋)、全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听神经瘤)、其他因素(精神心理因素,药物因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噪音暴露),不同成因在不同性别、年龄等人群中有不同发病特点,同时针对儿童、孕妇、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者这些特殊人群,分别给出关注行为表现避免噪音、谨慎用药注意休息、关心陪伴积极治疗疾病、控制基础病情及反馈用药不适等温馨提示。
一、耳部疾病因素
1.外耳病变:耵聍栓塞是常见原因,外耳道内耵聍大量堆积阻塞外耳道,影响声音传导,进而引发耳鸣。例如游泳后耵聍膨胀,更易出现症状。外耳道异物进入外耳道后,刺激鼓膜等结构,也可能导致耳鸣。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因外耳病变引起耳鸣,但老年人耵聍排出能力下降,发生耵聍栓塞的几率相对较高。
2.中耳病变: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耳腔内有积液、积脓,会导致中耳正常结构和功能受损,引起耳鸣,常伴有听力下降、耳痛等症状。分泌性中耳炎多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有关,使中耳内压力失衡,产生耳鸣。不同性别和年龄均可发病,但儿童因咽鼓管发育特点,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发人群。
3.内耳病变:梅尼埃病以内耳膜迷路积水为特征,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耳鸣多为低音调,初期可为间歇性,后期可呈持续性。突发性聋常为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并伴有耳鸣,可能是内耳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或病毒感染等因素损伤内耳毛细胞所致。老年人由于内耳功能逐渐衰退,发生内耳病变的可能性更大。
二、全身性疾病因素
1.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引起内耳血液循环障碍,使内耳组织缺氧,导致毛细胞功能受损,引发耳鸣。动脉粥样硬化可使内耳血管狭窄,影响血液供应,也会出现耳鸣症状。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因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因素,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引发微血管病变,内耳微小血管受累后造成局部缺血缺氧,导致耳鸣。此外,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神经系统功能,引发耳鸣。糖尿病在中老年人和肥胖人群中更为常见,而女性患甲状腺疾病的几率相对较高。
3.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病变可能累及听觉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耳鸣。听神经瘤是起源于听神经鞘膜的良性肿瘤,肿瘤压迫听神经,早期可出现单侧耳鸣,并逐渐出现听力下降。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患神经系统疾病,但某些类型如多发性硬化在青壮年女性中相对多见。
三、其他因素
1.精神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下,会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导致内耳毛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异常,引发耳鸣。压力过大时,人体的应激激素分泌增加,使内耳血管收缩,影响内耳血供,也会加重耳鸣症状。年轻人因学习、工作压力大,精神心理因素导致耳鸣的情况较为常见。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具有耳毒性,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肿瘤药物(顺铂等),这些药物会损伤内耳毛细胞,导致耳鸣和听力下降。药物性耳鸣多在用药过程中出现,早期为双侧对称性耳鸣。需要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医生会严格评估用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老年人和儿童的身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药物耳毒性的影响。
3.噪音暴露: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音环境中,如工厂工人、机场地勤人员等,噪音会损伤内耳毛细胞,使其功能受损,引发耳鸣。一次性暴露于极强的噪音中,如爆炸声,也可能造成急性内耳损伤,出现耳鸣。不同性别和年龄均可因噪音暴露发病,但从事特定职业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儿童: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若发现孩子经常用手抓耳朵、对声音反应迟钝等异常,应及时就医。尽量避免孩子长时间使用耳机听音乐或玩游戏,减少噪音对其听力的损害。
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发生诸多生理变化,若出现耳鸣症状,应谨慎用药,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和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精神紧张。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耳鸣可能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家属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老年人应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控制好血压、血糖等指标,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患有基础疾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控制病情发展,以减少耳鸣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服用可能引起耳鸣的药物时,要及时向医生反馈耳鸣等不适症状,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