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流咽喉炎
返流咽喉炎是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刺激损伤黏膜引发的疾病,近年发病率上升且易误诊。病因包括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清除能力降低、食管黏膜防御功能降低。症状有咽喉部的声音嘶哑、异物感、清嗓、咽干咽痛,呼吸道的慢性咳嗽、气喘。诊断依靠病史采集、喉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压力测定。治疗有生活方式调整(饮食避免刺激食物、睡前禁食、少食多餐,生活习惯上抬高床头、戒烟限酒、减重)、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促胃肠动力药、黏膜保护剂)、手术治疗(药物不佳或解剖异常时采用)。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家长观察症状、谨慎用药、培养习惯,孕妇症状轻先调整生活方式,严重时遵医嘱选安全药物,老年人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重视生活调整和定期体检。
一、返流咽喉炎概述
返流咽喉炎是因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刺激损伤咽喉部黏膜并引起相应症状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因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
二、返流咽喉炎病因
1.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一过性松弛等,使胃内容物易反流至食管,进而到达咽喉部。如长期饮酒、吸烟、吃辛辣食物,或处于精神压力大的状态,都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肥胖人群因腹内压增加,也易出现此问题。
2.食管清除能力降低:食管蠕动功能减弱或唾液分泌减少,无法及时清除反流至食管的胃内容物,延长其对食管及咽喉部的刺激时间。老年人食管蠕动功能生理性减退,更易发生。
3.食管黏膜防御功能降低: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削弱食管黏膜的屏障作用,使咽喉部更易受反流物损伤。
三、返流咽喉炎症状
1.咽喉部症状:声音嘶哑较为常见,可持续或间断发作,严重程度不一。患者常感觉咽喉部有异物感,似有东西卡住但又咳不出、咽不下。还会出现频繁清嗓动作,咽干、咽痛也较常见,疼痛程度轻重不同,有时吞咽时疼痛会加剧。
2.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慢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尤其在平卧或进食后加重。少数患者可能伴有气喘,严重时影响正常呼吸。
四、返流咽喉炎诊断
1.病史采集: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症状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了解患者饮食习惯,是否常吃辛辣、油腻、酸性食物,有无饮酒、吸烟史,以及生活作息是否规律等。还会询问是否有胃部不适症状,如烧心、反酸等,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
2.喉镜检查:可直观观察咽喉部黏膜情况,如黏膜是否充血、肿胀,声带是否有病变等。返流咽喉炎患者喉镜下常可见咽喉部黏膜红斑、水肿,声带小结、息肉等。
3.24小时食管pH监测:将pH电极置于食管下括约肌上方,连续记录24小时食管内pH值变化,以确定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及反流程度。正常食管pH值约为67,当pH值<4时,提示可能存在胃酸反流。
4.食管压力测定:检测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食管蠕动功能等,评估食管动力状态,辅助诊断返流咽喉炎。
五、返流咽喉炎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酸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柠檬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或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睡前3小时内不进食,以免夜间平卧时胃酸反流。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导致胃内压力升高引发反流。
生活习惯:抬高床头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胃酸反流。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及酒精都会损害食管下括约肌功能。肥胖患者应适当减重,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减轻体重,降低腹内压。
2.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咽喉部黏膜的刺激,是治疗返流咽喉炎的常用药物。
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能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排空,减少胃内容物反流。
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可在咽喉部及食管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轻反流物对黏膜的损伤。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严重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胃底折叠术,通过将胃底围绕食管下段进行折叠,加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少反流。
六、返流咽喉炎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表述症状可能不准确,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是否有频繁清嗓、声音嘶哑、咳嗽等异常表现。儿童用药需谨慎,应严格遵医嘱,避免使用成人剂量。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睡前吃东西。对于肥胖儿童,家长应帮助其合理控制体重。
2.孕妇:孕妇用药需权衡利弊,尽量避免使用药物。若症状较轻,可先通过生活方式调整缓解,如抬高床头、少食多餐等。若症状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治疗。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因老年人食管蠕动功能减退,更应重视生活方式调整,如进食后适当活动,避免立刻平卧。同时,定期体检,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