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晕厥常见病因包括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等)、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瓣膜病如主动脉瓣、二尖瓣狭窄,心肌病如肥厚型、扩张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艾森曼格综合征)、心血管神经调节异常(血管迷走性晕厥、情境性晕厥如排尿、咳嗽性晕厥);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心源性晕厥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后心律失常有关,发生晕厥需正确急救并就医,避免过度运动;老年人因心脏功能下降且常伴基础疾病,应遵医嘱服药,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反复晕厥需加强看护;孕妇心脏负担重,有心脏疾病时风险增加,要定期产检、适度活动,发生晕厥需尽快送妇产科专科医院并评估胎儿情况。
一、心源性晕厥常见病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1.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病变导致冲动形成或传导障碍,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心脏泵血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致晕厥。房室传导阻滞,当发生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冲动不能正常下传至心室,心室率缓慢,心输出量降低,进而引发晕厥。这类心律失常常见于老年人,可能与心脏传导系统的退行性变有关,也可见于心肌炎、心肌病累及传导系统的患者。
快速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快速而不规则跳动,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血压下降,引起晕厥。常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患者。室上性心动过速,若心室率过快,心脏舒张期缩短,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也可导致晕厥,年轻人中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较为常见。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时,心室节律紊乱且频率过快,同样会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引发晕厥,多见于有心脏基础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患者。
2.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
瓣膜病: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口狭窄阻碍血液从左心室流出,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严重的二尖瓣狭窄,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肺循环淤血,进而影响右心功能,最终导致心输出量降低,引起晕厥。此类瓣膜病多与风湿性心脏病、老年退行性病变等相关,多见于中老年人。
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肌非对称性肥厚,特别是室间隔肥厚,可导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心脏射血受阻,引起晕厥,常有家族遗传倾向,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肌弥漫性病变,心脏扩大,收缩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易发生晕厥,常见于成年人,病因可能与感染、中毒、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等有关。
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由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四种畸形组成,患者因肺动脉狭窄导致右心室压力升高,部分静脉血未经氧合直接进入体循环,引起缺氧发作导致晕厥,多在儿童期发病。艾森曼格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肺动脉高压,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体循环压力时,血液发生右向左分流,出现发绀和晕厥,可在儿童期或成年期发病。
3.心血管神经调节异常:
血管迷走性晕厥:多由情绪紧张、疼痛、长时间站立等因素诱发,通过神经反射,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引起脑供血不足而晕厥。年轻人尤其是体质较弱者较为常见,女性相对多于男性。生活中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作风险。
情境性晕厥:特定情境如排尿、咳嗽、吞咽等可引发晕厥。排尿性晕厥常见于男性,尤其是在夜间起床排尿时,可能与膀胱快速排空,腹腔压力骤减,回心血量减少以及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紊乱有关。咳嗽性晕厥多发生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剧烈咳嗽时胸内压升高,阻碍静脉回流,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而晕厥。
二、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发生心源性晕厥,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后遗留的心律失常等有关。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日常活动耐力,有无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表现。一旦发生晕厥,不要惊慌,立即将孩子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及时就医。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详细向医生描述孩子晕厥前的活动、症状等情况,以便准确诊断。避免让孩子进行过度剧烈的运动,尤其是已知有心脏问题的患儿。
2.老年人:老年人心脏功能本身有所下降,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对于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病史的老人,应严格遵医嘱服药,控制病情进展。日常活动要注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如起床、起身时动作宜缓慢,防止因体位性低血压诱发晕厥。若老人反复出现晕厥,家属要加强看护,防止摔倒导致骨折等严重并发症。
3.孕妇:孕期心脏负担加重,若原有心脏疾病,发生心源性晕厥风险增加。孕妇要定期产检,进行心脏功能评估。日常活动要适度,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处于闷热环境。一旦出现头晕、黑矇等先兆晕厥症状,应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若发生晕厥,除采取常规急救措施外,需尽快送往妇产科专科医院,同时评估胎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