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晕厥的原因
晕厥原因多样,包括反射性晕厥(含血管迷走性晕厥,多因长时间站立等诱发;情境性晕厥,特定情境下发生;颈动脉窦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受相关刺激时)、心源性晕厥(心律失常,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均可致晕厥;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影响心脏泵血)、脑源性晕厥(脑血管疾病如TIA,以及癫痫发作类似晕厥)及其他原因(低血糖、严重贫血、过度换气综合征)。同时针对儿童、老年人、孕妇、慢性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给出了预防晕厥的温馨提示。
一、反射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晕厥:常见于年轻人群,尤其是体质较弱者。多由长时间站立、闷热环境、情绪紧张等诱发。机制为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心率减慢,引起血压急剧下降,脑供血不足而晕厥。比如部分年轻女性在拥挤闷热的商场,站立过久后突然晕倒,清醒后多无明显不适。
2.情境性晕厥:特定情境下发生,如咳嗽、排尿、吞咽、大笑等。以咳嗽性晕厥为例,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剧烈咳嗽时,胸腔内压力骤升,阻碍静脉血回流心脏,心输出量减少,进而脑供血不足引发晕厥。排尿性晕厥常见于男性,多在夜间起床排尿过程中或结束后发生,可能与突然起身、膀胱排空致腹腔压力骤减,引起血压下降有关。
3.颈动脉窦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衣领过紧、突然转头等刺激颈动脉窦时易发生。颈动脉窦感受器受刺激后,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导致晕厥。例如,老年患者因衣领过紧,转头时突然晕倒。
二、心源性晕厥
1.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跳动过慢,不能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导致脑供血不足而晕厥。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心脏泵血功能紊乱,也会引发晕厥。年轻人和老年人均可发生,有心脏病史者风险更高。例如,冠心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时,可突然晕厥。
2.器质性心脏病: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射血受阻,心输出量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心肌病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等,也可因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晕厥。这些情况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出现,与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三、脑源性晕厥
1.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因脑血管狭窄、微栓子脱落等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出现晕厥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自行缓解。多见于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管腔狭窄,易发生TIA而晕厥。
2.癫痫:部分癫痫发作类型如失神发作、强直阵挛发作等,发作时可出现短暂意识丧失、跌倒,类似晕厥。癫痫多有反复发作史,脑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多见,可因遗传、脑部疾病等因素诱发。
四、其他原因
1.低血糖:常见于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不当,或长时间未进食的人群。血糖过低时,大脑能量供应不足,引起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及时补充糖分后症状可迅速缓解。例如,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后未按时进食,可能出现低血糖晕厥。
2.严重贫血:由于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大脑缺氧而致晕厥。多见于长期营养不良、慢性失血等人群。例如,月经过多的女性、患有胃肠道慢性疾病导致铁吸收障碍的患者,可能因严重贫血出现晕厥。
3.过度换气综合征:常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诱发,过度呼吸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脑血管收缩,脑供血不足,进而出现晕厥。多见于年轻女性,发作时可伴有手足麻木、抽搐等症状。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晕厥较为常见,多为血管迷走性晕厥。家长应注意孩子日常活动情况,避免长时间站立、突然改变体位等。若孩子经常晕厥,需及时就医明确原因。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避免盲目认为是“调皮”而忽视。若孩子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更应密切关注,预防晕厥发生。
2.老年人:老年人因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发生晕厥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家人应关注老年人日常生活,若发生晕厥,需尽快就医评估。老年人药物治疗情况复杂,可能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晕厥,如降压药使用不当致血压过低等,因此要遵医嘱规范用药,定期复诊调整药物。
3.孕妇:孕期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同时可能出现低血糖、贫血等情况,增加晕厥风险。孕妇应注意饮食均衡,适当补充铁剂、钙剂等。避免长时间站立、突然起身,日常活动要缓慢。若出现晕厥,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妊娠相关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
4.患有慢性疾病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控制血糖,避免血糖波动过大。随身携带糖果等,预防低血糖晕厥。高血压患者规范服用降压药,避免血压过低。心脏病患者按医嘱治疗,定期复查心脏功能,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心源性晕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