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晕厥的病因
晕厥分为多种类型及有针对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反射性晕厥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由特定刺激引发,多见于青少年及年轻女性;情境性晕厥由特定情境触发,如咳嗽、排尿、吞咽时;颈动脉窦综合征因颈动脉窦受压迫致晕厥,多见于老年人。心源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均可致脑供血不足,心脏基础疾病患者风险高;器质性心脏病如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影响心脏泵血致晕厥。脑源性晕厥有脑血管疾病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癫痫发作类似晕厥。其他原因致晕厥有低血糖和重度贫血。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动作宜缓、避免紧衣领,基础病者应规范治疗;青少年及儿童运动注意环境和补水,儿童晕厥警惕癫痫;年轻女性经期注意休息,反复晕厥排查疾病;患基础疾病者要控制病情、规范治疗。
一、反射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晕厥:这是最常见的反射性晕厥类型。当身体受到特定刺激,如长时间站立、闷热环境、情绪紧张、疼痛等,通过神经反射,导致血管扩张,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进而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发生晕厥。多见于青少年及年轻女性,部分人在发作前可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先兆症状。
2.情境性晕厥:由特定的情境触发。如咳嗽性晕厥,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百日咳等患者,剧烈咳嗽时,胸腔内压力急剧升高,阻碍静脉回流,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发晕厥;排尿性晕厥,多发生于男性,尤其是在夜间起床排尿后,可能因膀胱排空过快、迷走神经兴奋、体位突然改变等因素导致血压下降而晕厥;吞咽性晕厥,在吞咽过程中刺激咽部、食管等部位的神经,引发神经反射,导致心律失常或血压下降致晕厥,常见于存在食管疾病、纵隔疾病的患者。
3.颈动脉窦综合征:颈动脉窦受到压迫(如衣领过紧、突然转头等)时,压力感受器过度敏感,通过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引起晕厥。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合并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者。
二、心源性晕厥
1.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功能障碍导致心率过慢,心脏泵血不足,脑部供血受影响引发晕厥;房室传导阻滞,心房到心室的电传导异常,导致心室率减慢,也会出现类似情况。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心脏失去有效的泵血功能,短时间内可导致意识丧失。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患有心脏基础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的患者风险更高。
2.器质性心脏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射血受阻,心脏排血量减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多见于老年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肌肥厚使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泵血,年轻人发病相对较多;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坏死影响心脏收缩功能,心输出量急剧下降,可导致晕厥,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三、脑源性晕厥
1.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由于脑血管狭窄或微栓子脱落等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出现晕厥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恢复,多见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
2.癫痫:部分类型的癫痫发作时可出现意识丧失类似晕厥。如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全身抽搐等;失神发作,多见于儿童,表现为突然短暂的意识丧失,活动中断,眼神呆滞,持续数秒后恢复正常。
四、其他原因导致的晕厥
1.低血糖:多发生于未按时进食、过量使用降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或长时间空腹状态下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血糖过低时,大脑能量供应不足,出现头晕、乏力、心慌、出汗,严重时可导致晕厥。
2.重度贫血:由于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大脑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在活动后或突然改变体位时容易发生晕厥,常见于慢性失血、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的贫血患者。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心脏功能减退,发生晕厥的风险相对较高。日常生活中,动作宜缓慢,如起床、站立、转头等动作避免过快,防止因体位突然改变引发晕厥。尽量避免穿着过紧的衣领,减少对颈动脉窦的刺激。若患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应严格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
2.青少年及儿童:对于青少年及儿童,尤其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者,要避免在高温、闷热环境中长时间运动,运动前后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儿童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晕厥,应警惕癫痫等疾病可能,需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发作时的表现,如是否有抽搐、面色改变等,为医生诊断提供详细信息。
3.女性:年轻女性血管迷走性晕厥相对多见,在经期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增强体质。若反复出现晕厥,需排查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疾病。
4.患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规律进食,避免低血糖发生。心血管疾病患者要规范治疗,定期评估心脏功能,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脑血管疾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