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性晕厥是怎么引起的
反射性晕厥是因各种刺激经迷走神经反射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心动过缓,进而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引发的晕厥,占比约50%60%。常见诱发因素多样,血管迷走性晕厥与情绪、姿势改变、环境、饱餐有关;情境性晕厥包含咳嗽性、排尿性、吞咽性晕厥,各有特定发病机制;颈动脉窦综合征由颈动脉窦受刺激引发。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易患血管迷走性晕厥,家长需注意相关事项;老年人因基础疾病多,应避免颈部不良刺激、采取正确排尿姿势等;孕妇因孕期生理变化要注意避免久站、保证水分摄入;患基础疾病人群需针对自身疾病减少晕厥诱因并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一、反射性晕厥的基本概念
反射性晕厥是由于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引起血压急剧下降、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晕厥。它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约占所有晕厥病例的50%60%。
二、反射性晕厥的常见诱发因素
1.血管迷走性晕厥:
情绪因素:强烈的情绪刺激如恐惧、疼痛、焦虑、悲伤、看到血液或外伤场景等,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心血管调节中枢,触发迷走神经反射,导致血管扩张和心动过缓。研究表明,约20%30%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与情绪应激密切相关。
姿势改变:长时间站立、突然起身或从卧位快速转为直立位时,重力作用使血液积聚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激活迷走神经,引起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在青少年中,这种因姿势改变诱发的血管迷走性晕厥较为常见,尤其是在炎热环境、疲劳或脱水状态下更易发生。
环境因素:闷热、拥挤、通风不良的环境可使人体血管扩张,散热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从而诱发晕厥。有研究发现,在高温环境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率较常温环境高出12倍。
饱餐:进食过多后,胃肠道血流增加,全身血液重新分布,导致脑部相对供血不足,增加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风险。特别是在餐后短时间内活动,这种风险更高。
2.情境性晕厥:
咳嗽性晕厥:剧烈咳嗽时,胸内压急剧升高,阻碍静脉血回流心脏,使心输出量减少,同时反射性引起脑血管收缩,导致脑供血不足。多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百日咳等患者,咳嗽性晕厥在这类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5%10%。
排尿性晕厥:常见于男性,尤其是中老年男性。排尿时膀胱迅速排空,腹内压骤减,导致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同时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动过缓和血管扩张。夜间起床排尿时发生的风险更高,可能与睡眠状态下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稳定有关。
吞咽性晕厥:在吞咽固体食物或刺激性液体时,食管受到机械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脏抑制和血管扩张,多见于食管疾病如食管癌、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或存在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的人群。
3.颈动脉窦综合征:颈动脉窦受到刺激,如衣领过紧、突然转头、颈部按摩等,可使颈动脉窦内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增加,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导致晕厥发作。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血管病变的人群,其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可能与颈动脉窦敏感性增高有关。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血管迷走性晕厥相对常见。家长应注意避免孩子长时间站立,尤其是在炎热天气或拥挤环境中。当孩子出现情绪紧张、恐惧等情况时,及时安抚。若孩子有频繁晕厥发作,需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疾病。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发作前的诱因、发作时的表现及持续时间等,为医生诊断提供准确信息。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疾病可能增加反射性晕厥的发生风险。对于老年人,应注意避免颈部过度活动,穿着宽松衣领的衣物,避免颈部受压。在进行颈部按摩等操作时,要选择正规机构,告知按摩师自身健康状况。有排尿性晕厥病史的老年男性,夜间起床排尿时可采取坐位,避免突然站立,以减少晕厥发作风险。若老年人晕厥发作频繁,可能会导致跌倒等严重并发症,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防护措施,如在卫生间安装扶手等。
3.孕妇:孕期血容量增加,身体重心改变,可能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风险增加。孕妇应避免长时间站立,起身时动作要缓慢。若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立即坐下或躺下。孕期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同时,孕妇需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可能出现的贫血、低血压等问题,减少晕厥发作的诱因。
4.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咳嗽症状,避免因咳嗽性晕厥导致意外受伤。食管疾病患者进食时要细嚼慢咽,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吞咽性晕厥发作。高血压患者在控制血压时,要避免血压降得过低,以免增加晕厥风险。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使用药物时,要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增加反射性晕厥发生几率,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