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是什么意思
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以不自主、反复等肌肉运动和(或)发声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类型包括短暂性、慢性运动或发声及Tourette综合征。病因有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环境因素。诊断依靠临床症状评估、神经系统检查、精神心理评估及辅助检查。治疗有药物、心理及生活方式调整。儿童患者药物治疗需谨慎,青少年需更多理解支持,有其他病史者用药要特别小心。
一、抽动症的定义
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以不自主、反复、快速、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
二、抽动症的类型
1.短暂性抽动障碍:最为常见,多在4-7岁起病,以简单运动抽动为主,如眨眼、耸鼻、歪嘴、摇头、耸肩等,少数可出现简单发声抽动,如清嗓、咳嗽声等。症状通常持续数周或数月,但不超过1年。
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多数患者在儿童期起病,主要表现为一种或多种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但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不同时出现。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往往超过1年。
3.Tourette综合征:又称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是抽动障碍中最严重的一型。多在2-15岁间起病,症状表现为多种运动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同时存在。运动抽动常从头部开始,逐渐向下发展至颈部、肩部、上肢、躯干及下肢,可表现为眨眼、皱眉、咧嘴、摇头、耸肩、甩手、踢腿等;发声抽动可表现为清嗓声、咳嗽声、哼声、犬吠声、秽语等。
三、抽动症的病因
1.遗传因素:多项研究表明,抽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遗传方式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家族中若有患抽动症或其他精神类疾病的亲属,个体发病风险会增加。
2.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可能是抽动症的重要发病机制。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在抽动症患者脑内的水平和功能存在异常,影响了大脑对运动和行为的调控。
3.心理因素: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若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如父母离异、亲人离世、学习压力过大、被老师批评等,可能导致心理应激,进而诱发抽动症或使症状加重。
4.环境因素:围生期的不良事件,如早产、低体重出生、窒息等,可能增加抽动症的发病风险。此外,长期暴露于某些环境污染物,如铅、汞等重金属,也可能与抽动症的发生有关。
四、抽动症的诊断
1.临床症状评估:医生主要依据患者不自主的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症状进行诊断。需详细询问抽动症状的起始时间、表现形式、频率、严重程度、变化规律等,同时了解是否伴有其他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行为等。
2.神经系统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肌力、肌张力、反射、共济运动等,以排除其他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类似抽动症状。
3.精神心理评估:通过相关的心理评估量表,如儿童行为量表(CBCL)、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等,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共病的精神心理问题,因为抽动症常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等共病。
4.辅助检查:一般会进行脑电图检查,以排除癫痫等脑部疾病;部分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查看脑部结构是否存在异常,但多数抽动症患者脑部结构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五、抽动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患者,可使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硫必利等;α-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等。
2.心理治疗:行为疗法中的习惯逆转训练对抽动症有较好疗效,它通过提高患者对抽动症状的意识,训练对抗反应,从而减少抽动发作。同时,家庭治疗也很重要,帮助家庭成员正确认识疾病,改善家庭环境,减少家庭冲突,对缓解患者症状有益。
3.生活方式调整: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减轻学习压力。饮食上,尽量避免食用含铅、添加剂多的食物,如松花蛋、罐头食品等。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抽动症多发生于儿童,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症状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不要过分指责孩子的抽动行为,避免增加孩子心理负担。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药物治疗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行为疗法等。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可能对其产生潜在不良反应。
2.青少年患者:青少年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抽动症可能对其自尊心、社交和学业产生较大影响。家长和老师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增强自信心。同时,青少年可能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需合理安排学习任务,避免过度劳累。
3.有其他病史患者:若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在使用治疗抽动症药物时要特别谨慎。因为部分药物可能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或对原有疾病产生不良影响。在用药前,务必告知医生患者的全部病史,以便医生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