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防治措施是什么
手足口病的预防、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上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环境卫生方面注意室内通风、定期清洁消毒;避免接触传染源,流行期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并隔离患病儿童;还可接种EV71疫苗。治疗措施有一般治疗,即隔离休息与合理饮食护理,以及对症治疗,针对发热、口腔疱疹或溃疡、皮肤疱疹采取相应手段。特殊人群中,儿童是易感人群,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接种疫苗后日常预防也不可松懈;孕妇应避免接触患者,感染后及时就医,医生会权衡治疗;免疫力低下人群更要注重预防,感染后及时告知免疫状况以便针对性治疗并防并发症。
一、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方面
勤洗手:这是预防手足口病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在饭前便后、外出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用流动清水洗手,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研究表明,正确洗手能有效减少手上的病毒数量,降低感染风险。尤其是儿童,他们经常用手触摸物品并放入口中,更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保持口腔清洁:儿童在进食后,可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儿童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这样能减少口腔内病毒滋生,降低口腔黏膜感染病毒的几率。
2.环境卫生方面
注意室内通风:每天应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良好的通风能降低室内病毒浓度,减少病毒传播风险。尤其是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更要注意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清洁消毒:对儿童经常接触的玩具、餐具、衣物、桌椅等物品和场所,要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按照合适的比例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如对玩具,可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对地面、桌面等,可用同样浓度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3.避免接触传染源
流行期间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到商场、超市、游乐场等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因为这些地方病毒传播几率高,儿童容易接触到传染源而感染。
隔离患病儿童:如果身边有儿童患手足口病,应及时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儿童。
4.疫苗接种
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疫苗:该疫苗可有效预防由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能显著降低手足口病的重症和死亡风险。建议6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虽然该疫苗不能预防所有类型的手足口病,但可预防由EV71感染导致的大部分重症病例。
二、手足口病的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
隔离休息:一旦确诊手足口病,患儿应居家隔离休息,避免交叉感染。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减轻症状。
饮食护理:给予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汤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过烫的食物,以免刺激口腔疱疹和溃疡,加重疼痛。对于口腔疼痛明显、进食困难及高热不退的患儿,应适当补液,以防止电解质紊乱。
2.对症治疗
发热:如果患儿体温不超过38.5℃,可采取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患儿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若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需注意,6个月以下婴儿慎用布洛芬,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任何退烧药,应优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
口腔疱疹或溃疡:可使用康复新液含漱或涂擦口腔,以促进口腔黏膜修复,缓解疼痛。对于疼痛明显影响进食的患儿,可在进食前用2%利多卡因溶液涂抹口腔,但需注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皮肤疱疹: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疱疹,以防破溃感染。如果疱疹破裂,可局部使用碘伏消毒,预防感染。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
低龄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病情进展相对较快,容易发展为重症。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呼吸、心率等,一旦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对于已经接种过EV71疫苗的儿童,虽然能有效预防EV71相关的重症手足口病,但仍有可能感染其他肠道病毒导致手足口病,所以日常预防措施同样不能松懈。
2.孕妇
孕妇感染手足口病后,虽然对胎儿的影响尚无明确研究结论,但为避免病情加重影响自身健康,进而间接影响胎儿,孕妇应尽量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者,做好个人和环境卫生。
如果孕妇不慎感染手足口病,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病情,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和治疗措施。
3.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恢复时间可能更长。这类人群应更加注重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尽量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者。
一旦感染,需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免疫状况,以便医生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