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产的类型
流产分为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自然流产包括先兆流产(妊娠28周前少量阴道流血等,经治疗可能继续妊娠也可能发展为难免流产)、难免流产(由先兆流产发展而来,应尽早排出胚胎及胎盘组织)、不全流产(部分妊娠物残留致大量出血,需清宫)、完全流产(妊娠物全排出,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稽留流产(胚胎死亡未及时排出,处理前需检查并做好输血准备)、习惯性流产(连续2次及以上自然流产,需全面检查明确病因治疗)、流产合并感染(流产时可能引发宫腔等感染,需控制感染同时清除残留物);人工流产包括手术流产(分负压吸引术适用于妊娠10周内、钳刮术适用于1014周,可能有多种并发症,术后需注意休息等)和药物流产(适用于妊娠≤49日等女性,有简便无创伤优点但有局限性和不良反应,服药需谨慎)。
一、自然流产
1.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先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无妊娠物排出,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妇科检查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经休息及治疗后,若流血停止及下腹痛消失,妊娠可继续;若阴道流血量增多或下腹痛加剧,可发展为难免流产。孕妇出现此类情况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保持情绪稳定。年龄较大的孕妇或有多次流产史的孕妇发生先兆流产后,更应密切关注自身状况,及时就医。
2.难免流产:由先兆流产发展而来,此时阴道流血量增多,阵发性下腹痛加重或出现阴道流液(胎膜破裂)。妇科检查宫颈口已扩张,有时可见胚胎组织或胎囊堵塞于宫颈口内,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或略小。一旦确诊,应尽早使胚胎及胎盘组织完全排出,以防止出血和感染。
3.不全流产:难免流产继续发展,部分妊娠物排出体外,尚有部分残留于宫腔内或嵌顿于宫颈口处,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大量出血,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妇科检查见宫颈口已扩张,宫颈口有妊娠物堵塞及持续性血液流出,子宫小于停经周数。需要及时行清宫术或刮宫术,清除宫腔内残留组织。有多次流产史或子宫发育异常的患者发生不全流产的风险相对较高,术后需注意休息和抗感染治疗。
4.完全流产:妊娠物已全部排出,阴道流血逐渐停止,腹痛逐渐消失。妇科检查宫颈口已关闭,子宫接近正常大小。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需注意观察阴道流血情况,若流血时间过长或伴有发热等异常,应及时复诊。
5.稽留流产:又称过期流产,指胚胎死亡未及时排出。表现为早孕反应消失,有先兆流产症状或无任何症状,子宫不再增大反而缩小。若已到中期妊娠,孕妇腹部不见增大,胎动消失。妇科检查宫颈口未开,子宫较停经周数小,质地不软,未闻及胎心。稽留时间过长可能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造成严重出血。处理前需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做好输血准备,然后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终止妊娠。有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失调等病史的孕妇易发生稽留流产。
6.习惯性流产:连续自然流产3次及3次以上者称为习惯性流产。近年常用复发性流产取代习惯性流产,改为连续2次及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每次流产多发生于同一妊娠月份,其临床经过与一般流产相同。早期习惯性流产常见原因为胚胎染色体异常、免疫功能异常、黄体功能不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晚期习惯性流产常见原因为子宫解剖异常、自身免疫异常、血栓前状态等。对于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夫妇,应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染色体检查、内分泌检查、免疫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7.流产合并感染:流产过程中,若阴道流血时间长,有组织残留于宫腔内或非法堕胎等,有可能引起宫腔内感染,严重时感染可扩展到盆腔、腹腔乃至全身,并发盆腔炎、腹膜炎、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等。患者除有流产症状外,还有发热、腹痛、阴道分泌物有臭味等感染表现。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的同时尽快清除宫内残留物。
二、人工流产
1.手术流产:包括负压吸引术和钳刮术。负压吸引术适用于妊娠10周以内要求终止妊娠而无禁忌证者,利用负压吸引原理,将妊娠物从宫腔内吸出。钳刮术适用于妊娠1014周,通过机械方法或药物扩张宫颈,钳取胎儿及胎盘。手术流产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子宫穿孔、人工流产综合反应、漏吸或空吸、吸宫不全、感染等。手术前患者需进行全面检查,排除禁忌证。术后需注意休息,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性生活和盆浴1个月。年龄较小或未生育过的女性进行手术流产后,更要注意身体恢复,关注月经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药物流产:适用于妊娠≤49日、本人自愿、年龄<40岁的健康妇女。常用药物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通过药物使子宫蜕膜变性坏死、宫颈软化,同时子宫收缩,促使胚胎排出。药物流产的优点是方法简便,无需宫内操作,为无创伤性。但药物流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如可能出现流产失败、不全流产、出血时间长等情况。服药前需进行详细的检查,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服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阴道流血和腹痛情况,若出现大量出血等异常,应及时就医。年龄较大、有心血管疾病等特殊情况的女性使用药物流产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