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术后护理
腰椎骨折术后护理涵盖多方面,包括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伤口情况及神经功能)、体位护理(平卧硬板床、定期翻身)、饮食护理(遵循高热量等原则、特殊人群特殊饮食)、康复训练(分早中晚期进行不同强度锻炼)、并发症预防及护理(针对肺部、泌尿系统及深静脉血栓)、心理护理(心理评估与支持),且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护理中存在差异,需区别对待。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体温异常升高可能提示伤口感染等并发症;血压波动可能反映患者的循环状况,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或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血压不稳定可能引发心脏、脑部等器官的供血不足。
2.伤口观察:密切关注伤口的敷料情况,有无渗血、渗液。若渗血较多,可能是伤口止血不彻底或凝血功能异常。观察伤口周围皮肤的颜色、温度,有无红肿、疼痛加剧等表现,警惕伤口感染。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较高,伤口愈合相对较慢,更应注意预防感染。
3.神经功能监测:了解患者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询问患者下肢有无麻木、刺痛、无力等感觉异常,检查肢体的肌力、肌张力。若出现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进行性加重,可能是神经受压或损伤,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尤其是年轻患者可能对功能恢复的期望较高,更要重视神经功能的恢复。
二、体位护理
1.体位安置:术后患者需平卧硬板床,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对于肥胖患者,可在腰背部适当垫薄枕,以增加舒适度,但要注意避免脊柱扭曲。搬运患者时应采用轴向翻身法,防止脊柱扭曲、旋转,导致内固定松动或骨折移位。
2.翻身方法: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1次,翻身时应保持头、颈、肩、腰、髋在同一平面呈直线翻转。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骨质疏松较严重的患者,翻身动作要轻柔,避免因翻身不当导致二次骨折。可在身体两侧放置软枕,以维持正确的体位。
三、饮食护理
1.饮食原则:术后饮食应遵循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原则,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鼓励患者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增加腹压,影响脊柱稳定性。
2.特殊人群饮食:老年患者胃肠功能较弱,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对于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应遵循相应的饮食限制。高血压患者要减少盐的摄入;高血脂患者要避免食用油腻、高脂肪食物;糖尿病患者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均衡分配三餐热量。
四、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术后第1天即可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频率,但要注意循序渐进。
2.中期康复:术后12周,患者可开始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等。依据不同年龄段的身体状况调整动作幅度与强度。老年患者或体弱患者练习难度较大的动作时要密切观察反应避免受伤。
3.晚期康复:术后3个月左右,根据复查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增加活动量,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轻度的体育活动。但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康复后期要严格避免过早从事腰部负重的工作,防止骨折复发。
五、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肺部并发症: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可通过吹气球等方法增加肺活量。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要定时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坠积性肺炎。
2.泌尿系统感染:指导患者多饮水,每天饮水20003000ml,以达到自然冲洗尿路的目的,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对于女性患者,由于生理结构的原因,更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卫生。
3.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导患者进行下肢的主动和被动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可使用弹力袜、气压治疗等辅助方法,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有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如患有恶性肿瘤或长期服用避孕药的患者,应密切关注下肢有无肿胀、疼痛等症状。
六、心理护理
1.心理评估:术后患者可能会因担心手术效果、康复情况以及经济负担等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尤其是年轻患者可能担心影响工作和生活,老年患者可能担心身体恢复不佳拖累家人。需要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2.心理支持: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向患者解释手术的过程、效果以及康复的预期,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腰椎骨折术后护理中存在一定差异。年轻患者往往恢复能力较强,护理中可适当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进度,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影响恢复;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护理时要更加关注并发症的预防和基础疾病的控制。女性患者可能对疼痛更为敏感,且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较为常见,在护理上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安慰和针对骨质疏松的治疗。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要劝其戒烟戒酒,以促进伤口愈合。有慢性疾病史的患者,要综合考虑疾病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的护理和康复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