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症是什么意思
晕厥症是一种突发短暂意识丧失伴姿势性张力丧失且能自行恢复的综合征,本质为大脑及脑干供血减少致神经功能短暂受损后恢复。常见原因有神经介导性、直立性低血压、心源性、脑血管性晕厥。临床表现分前驱、晕厥、恢复期。诊断依靠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心电图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及针对不同病因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患者,因各自特点,在预防、诊断、治疗晕厥时需特别注意。
一、晕厥症的定义
晕厥症是一种突发的、短暂的意识丧失,伴姿势性张力丧失,且能自行恢复的综合征。其本质是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神经功能短暂受损,随后又迅速恢复正常。
二、晕厥症的常见原因
1.神经介导性晕厥: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情境性晕厥等。血管迷走性晕厥常因长时间站立、情绪紧张、疼痛刺激等诱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反射,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进而引起脑供血不足。情境性晕厥与特定动作或情境相关,如排尿、咳嗽、吞咽等。
2.直立性低血压晕厥:从卧位或坐位突然转为直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在下肢积聚,身体未能及时调整血压,导致血压迅速下降,引起晕厥。常见于老年人、长期卧床者、服用某些降压药或抗抑郁药的人群。
3.心源性晕厥:因心脏疾病导致心输出量突然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如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等,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此类晕厥相对危险,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4.脑血管性晕厥:较少见,主要由脑血管疾病引起,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导致晕厥。
三、晕厥症的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在晕厥发生前,部分患者可出现头晕、乏力、视力模糊、耳鸣、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这些前驱症状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但也有部分患者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生晕厥。
2.晕厥期:患者意识丧失,摔倒在地,可伴有肢体强直或阵挛,呼吸变浅、变慢,脉搏微弱或摸不到,血压下降,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3.恢复期:意识恢复后,患者常感头晕、乏力、恶心、嗜睡等,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四、晕厥症的诊断
1.详细病史采集:了解晕厥发作的时间、地点、诱因、前驱症状、发作过程、持续时间、恢复情况等,以及既往病史、家族史、用药史等。例如,血管迷走性晕厥常有明显诱因,而心源性晕厥可能与心脏病史相关。
2.体格检查: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卧位和立位血压、心率、心脏听诊等,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或体位性低血压。神经系统检查可排查神经系统病变。
3.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电活动异常,对于诊断心源性晕厥有重要意义。
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发作不频繁的心律失常,可通过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捕捉异常心电活动。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有助于诊断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心脏疾病。
直立倾斜试验:对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有较高价值,通过模拟人体从平卧位到直立位的变化,观察血压、心率变化及是否诱发晕厥。
头颅CT或MRI:当怀疑脑血管性晕厥时,可用于排查脑部病变。
五、晕厥症的治疗
1.一般治疗:对于神经介导性晕厥和直立性低血压晕厥,患者应立即平卧,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增加脑部供血,多数患者可自行恢复。平时应避免诱因,如避免长时间站立、快速改变体位等。
2.病因治疗
心源性晕厥:针对不同的心脏疾病进行治疗,如心律失常患者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心脏起搏器植入、射频消融等治疗;心脏瓣膜病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直立性低血压晕厥:调整降压药或抗抑郁药剂量,增加盐和水分摄入,穿弹力袜等,必要时可使用药物提升血压。
脑血管性晕厥:根据具体病因,如针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改善脑循环药物等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服用多种药物,更易发生晕厥。一方面,要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如降压药、抗抑郁药等可能增加直立性低血压晕厥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另一方面,老年人晕厥后摔倒易导致骨折等严重并发症,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环境安全,减少障碍物,必要时使用辅助器具。
2.儿童: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较为常见,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发作的诱因和表现,帮助孩子避免诱因,如避免长时间站立、闷热环境等。若频繁发作,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诊断过程中要考虑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检查手段尽量选择无创或低创方式。治疗时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
3.孕妇:孕期生理变化可增加晕厥风险,如血容量增加、血管扩张等。孕妇要保证充足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出现晕厥后,要及时就医,排除其他严重疾病,同时要注意评估对胎儿的影响。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本身疾病可能增加晕厥风险。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稳定。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防止因病情变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晕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