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晕厥的原因
晕厥原因多样,包括反射性晕厥(如血管迷走性晕厥多因情绪等诱发,情境性晕厥由特定情境触发,颈动脉窦综合征因颈动脉窦受刺激引发)、心源性晕厥(心律失常如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影响供血,器质性心脏病致心脏泵血异常)、脑源性晕厥(脑血管疾病如TIA、脑梗死等致脑供血不足,癫痫部分发作可表现为晕厥)及其他原因(低血糖、重度贫血、过度换气综合征等)。同时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患慢性疾病者等特殊人群给出了预防晕厥及晕厥发生后的处理温馨提示。
一、反射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晕厥:这是最常见的反射性晕厥类型,多由情绪应激(如恐惧、疼痛等)、长时间站立或闷热环境诱发。机制为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导致血管扩张和心动过缓,引起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晕厥。年轻人群,尤其是女性相对更为常见,常发生于身体虚弱、生活不规律(如熬夜、过度劳累)的个体。比如在抽血、打针时,部分人因紧张恐惧就可能引发该类型晕厥。
2.情境性晕厥:特定情境可触发,如咳嗽、打喷嚏、排尿、吞咽等。咳嗽性晕厥多发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剧烈咳嗽患者,咳嗽时胸腔内压急剧升高,阻碍静脉回流,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脑供血不足。排尿性晕厥常见于男性,特别是在夜间起床排尿时,因突然改变体位、排尿后腹压骤降等因素引起。
3.颈动脉窦综合征:颈动脉窦受到刺激(如衣领过紧、突然转头等),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血压下降和(或)心动过缓,导致晕厥。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其颈动脉窦敏感性增加。
二、心源性晕厥
1.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跳动过慢,不能满足大脑供血需求;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引发晕厥。各类人群均可发生,患有心脏基础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者风险更高,长期大量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心律失常发生风险,进而导致晕厥。
2.器质性心脏病:如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射血受阻,心输出量减少;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泵血;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大面积坏死,心脏功能受损,这些都可能引发晕厥。此类晕厥在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三、脑源性晕厥
1.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等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出现晕厥,多伴有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脑梗死、脑出血等严重脑血管病,发病时也可能导致晕厥,此类情况在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中更为常见。
2.癫痫:部分癫痫发作类型可表现为晕厥,如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前的短暂意识丧失期,患者可能突然倒地。癫痫患者多有明确病史,发作时可能伴有肢体抽搐、口吐白沫等典型症状。
四、其他原因
1.低血糖:常见于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不当、未按时进食,或长时间空腹剧烈运动者。血糖过低时,大脑能量供应不足,引发晕厥,常伴有多汗、心慌、手抖等症状。纠正低血糖后,症状可迅速缓解。
2.重度贫血:由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携带氧气能力下降,脑组织缺氧导致晕厥。多见于长期营养不良、患有慢性失血疾病(如胃肠道溃疡出血、月经过多)的人群,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
3.过度换气综合征:常因情绪激动、焦虑等诱发,过度呼吸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脑血管收缩,脑供血减少而晕厥。多见于年轻女性,常伴有手足麻木、抽搐等症状。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多种慢性疾病共存,发生晕厥的风险更高。日常活动应缓慢进行,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如起床、站立时动作宜慢。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衣领过紧。定期体检,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遵医嘱规范治疗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若发生晕厥,应及时就医,详细告知医生病史、用药情况等,以便准确诊断。
2.儿童: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反射性晕厥相对常见。家长要注意避免孩子长时间站立,减少情绪刺激,如避免让孩子处于过度紧张、恐惧的环境。若孩子有排尿性晕厥倾向,夜间排尿时家长可适当陪伴,避免其独自排尿。对于患有心脏疾病、癫痫等基础疾病的儿童,要严格遵医嘱治疗,避免漏服药物。若孩子出现晕厥,不要惊慌,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送往医院。
3.孕妇:孕期血容量增加、生理变化大,可能因多种原因发生晕厥。孕妇应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避免长时间站立、突然站起,防止低血糖和体位性低血压。孕期活动要适度,避免劳累。若发生晕厥,应立即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尽快就医,告知医生怀孕情况及近期身体状况。
4.患有慢性疾病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血糖波动过大。高血压患者要规范控制血压,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患有心脏疾病者,应定期复查,按医生要求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若因疾病用药可能增加晕厥风险,应提前与医生沟通,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