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流产的过程
人工流产包括术前准备、手术过程和术后观察与护理三个阶段。术前准备涵盖身体检查(含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等)、心理评估与咨询、生活准备(术前3天禁性生活、术前禁食68小时等);手术过程包含麻醉(可选择无痛或不麻醉)、消毒铺巾、探测宫腔、扩张宫颈、吸宫或刮宫(妊娠10周内多采用负压吸引术,1014周可能用钳刮术)、检查与确认;术后观察与护理需观察身体状况、保证休息与加强营养、保持外阴清洁、禁止1个月内性生活,不同特殊人群(年龄小、年龄大、多次流产史、患慢性疾病)还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
1.身体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既往的疾病史、过敏史、月经史等,同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是妇科检查,了解子宫大小、位置、质地等情况。还会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避免术中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白带常规检查,排查是否存在阴道炎症,若有炎症需先治疗,否则可能导致术后感染;传染病筛查,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防止交叉感染。此外,还会通过超声检查确定妊娠囊的位置、大小,排除宫外孕。
2.心理评估与咨询:人工流产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可能会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医生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提供相关的医学知识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正确认识手术过程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并发症。
3.生活准备:术前3天应避免性生活,以减少阴道感染的风险。手术当天要携带卫生巾等用品,穿着宽松、易穿脱的衣物。术前需禁食68小时,因为手术通常需要进行麻醉,进食可能会导致呕吐、误吸等情况,危及生命。
二、手术过程
1.麻醉:如果选择无痛人工流产,麻醉师会先对患者进行评估,然后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睡眠状态,感觉不到疼痛。对于对疼痛耐受较好或者不适合麻醉的患者,可以选择不进行麻醉。
2.消毒铺巾:患者需躺在手术床上,取膀胱截石位,医生会对外阴和阴道进行严格的消毒,一般使用碘伏等消毒剂,消毒范围包括外阴、肛周、大腿内侧上1/3等部位,然后铺上无菌巾,以防止手术过程中细菌感染。
3.探测宫腔:使用阴道窥器暴露宫颈,再次消毒宫颈和宫颈管。然后用宫颈钳夹住宫颈前唇或后唇,用探针顺着子宫位置的方向探测宫腔深度,了解子宫的屈度和大小,为后续操作提供参考。
4.扩张宫颈:根据妊娠周数和宫颈情况,选用合适的宫颈扩张器,从小号开始逐步扩张宫颈,直到能通过吸引管或刮匙。扩张宫颈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导致宫颈损伤。
5.吸宫或刮宫:对于妊娠10周以内的患者,通常采用负压吸引术。将吸引管通过宫颈插入宫腔,连接负压吸引器,根据孕周和宫腔大小调节负压,一般控制在400500mmHg,按照一定的顺序吸刮宫腔,将妊娠组织吸出。对于妊娠1014周的患者,可能需要采用钳刮术,先夹破胎膜,使羊水流出,然后用卵圆钳逐步夹出胎儿及胎盘组织,再用刮匙搔刮宫腔,确保妊娠组织清除干净。
6.检查与确认:手术结束后,医生会仔细检查吸出或刮出的妊娠组织,判断是否完整,与孕周是否相符。如果发现妊娠组织不完整或有异常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处理。
三、术后观察与护理
1.观察身体状况:术后患者需要在医院观察12小时,注意阴道出血情况和腹痛程度。如果阴道出血量过多,超过月经量,或者腹痛剧烈,可能存在子宫穿孔、宫腔内残留等问题,需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2.休息与饮食:术后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一般建议休息2周左右。饮食方面,要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促进身体恢复。
3.保持外阴清洁:术后要注意外阴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卫生巾和内裤,避免盆浴,可选择淋浴,防止污水进入阴道引起感染。
4.禁止性生活:术后1个月内应禁止性生活,因为此时子宫颈口尚未完全闭合,子宫内膜也在修复过程中,过早性生活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引发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疾病。
5.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年龄较小的女性:身体发育可能尚未完全成熟,手术对其生殖系统的影响可能更大。术后要更加注意休息和营养补充,密切关注月经恢复情况,如有月经不调等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要做好心理疏导,避免因手术带来的心理创伤影响其身心健康。
年龄较大的女性:可能合并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同时,要注意观察阴道出血情况,因为年龄较大的女性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异常出血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有多次流产史的女性:子宫内膜可能已经受到多次损伤,术后发生宫腔粘连、不孕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术后要严格遵医嘱服用药物,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宫腔镜检查,以排除宫腔粘连等问题。
患有慢性疾病的女性:如心脏病、肝病等,手术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术后要与相关专科医生密切配合,共同管理基础疾病,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影响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