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是发生在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常见骨折,中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轻微外力易致,年轻人多由高能量创伤引发,也可因骨肿瘤等导致病理性骨折。其分类有按骨折部位(头下型、经颈型、基底型)、骨折线方向(内收型、外展型)、骨折移位程度(GardenⅠⅣ型)。临床表现为伤后髋部疼痛、活动受限,体征有下肢畸形等。诊断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适用于稳定骨折或不耐受手术者)和手术(内固定用于年轻患者,人工关节置换用于老年人特定情况等)。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抗骨质疏松、防并发症,年轻人防股骨头缺血坏死,孕妇治疗需兼顾母婴安全,有基础疾病者要先控制基础病。
一、股骨颈骨折的定义
股骨颈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这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骨折类型,但也可因高能量创伤发生于年轻人。股骨颈连接股骨头和股骨干,是人体承受体重和运动应力的重要结构,该部位骨折会影响髋关节的正常功能。
二、股骨颈骨折的病因
1.骨质疏松: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由于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骨质量下降,骨的强度和韧性减弱,轻微的外力如滑倒、不慎跌倒等就可能导致股骨颈骨折。
2.高能量创伤:年轻人发生股骨颈骨折多由严重暴力引起,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强大的外力直接作用于髋部,超出了股骨颈所能承受的应力,从而导致骨折。
3.病理性骨折:某些疾病如骨肿瘤、骨髓炎等可破坏股骨颈的骨质结构,使其强度降低,在轻微外力作用下也可能发生骨折。
三、股骨颈骨折的分类
1.按骨折部位分类:头下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此类骨折对股骨头血运破坏严重,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较高;经颈型骨折,骨折线经过股骨颈中部;基底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基底部,该型骨折对股骨头血运影响相对较小,骨折愈合率较高。
2.按骨折线方向分类:内收型骨折,骨折线与股骨干纵轴线的夹角大于50°,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发生移位;外展型骨折,骨折线与股骨干纵轴线的夹角小于30°,骨折端相对稳定。
3.按骨折移位程度分类:GardenⅠ型为不完全骨折;GardenⅡ型为完全骨折但无移位;GardenⅢ型为完全骨折,部分移位;GardenⅣ型为完全骨折,完全移位。
四、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表现
1.症状: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活动髋关节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在受伤后仍能行走,但数天后疼痛加重,活动受限,这可能是由于受伤时骨折为不完全骨折,随后发展为完全骨折。
2.体征:患侧下肢呈屈曲、内收、短缩畸形,大转子上移,可在腹股沟中点下方出现压痛,下肢纵向叩击痛阳性。
五、股骨颈骨折的诊断
1.病史:有明确的外伤史,尤其是老年人滑倒、跌倒后髋部疼痛不能活动,或年轻人有高能量创伤史。
2.体格检查:通过观察患者的体位、畸形情况,以及进行髋关节的压痛、叩击痛等检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股骨颈骨折。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股骨颈骨折的常用方法,正位和侧位X线片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对于一些隐匿性骨折,X线可能显示不明显,此时需要进一步进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六、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稳定骨折,如GardenⅠ型、Ⅱ型骨折,以及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主要方法包括牵引或卧床休息,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同时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但非手术治疗卧床时间长,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2.手术治疗:对于大多数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包括内固定手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内固定手术适用于年轻患者,尤其是GardenⅢ型骨折,通过使用空心螺钉、钢板等内固定材料将骨折端固定,以促进骨折愈合。人工关节置换手术适用于老年人GardenⅣ型骨折、头下型骨折,或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可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或股骨头置换。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多存在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能力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以促进骨折愈合。同时,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长期卧床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要加强护理,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咳嗽、咳痰等,预防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2.年轻人:年轻人发生股骨颈骨折多由高能量创伤引起,骨折移位明显,治疗后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风险较高。在治疗后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康复指导,避免过早负重,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3.孕妇:孕妇发生股骨颈骨折较为少见,但由于孕期生理状态特殊,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和检查方法。同时,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孕妇的身体负担,避免过度劳累。
4.患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股骨颈骨折前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提高手术耐受性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