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过敏性湿疹
过敏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发的、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且易反复发作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内分泌及代谢改变、慢性感染病灶等内部因素,以及吸入物、食物、化学物质、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症状分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表现各有不同。诊断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过敏原检测。治疗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在治疗时需分别注意选择温和药物、谨慎用药、考虑药物相互作用。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合理饮食、注意环境因素。
一、过敏性湿疹的定义
过敏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它并非由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皮肤科的常见病症,具有易反复发作的特点。
二、病因
1.内部因素: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异常是重要原因之一,免疫系统紊乱可能导致对正常物质产生过度免疫反应。遗传因素也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史,个体患过敏性湿疹的几率会明显增加。此外,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妊娠、月经周期变化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慢性感染病灶,像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等,同样与过敏性湿疹的发生有关。
2.外部因素:生活环境中的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可能成为过敏原引发过敏反应。食物方面,某些人可能对牛奶、鸡蛋、鱼虾等食物过敏,食用后容易诱发湿疹。化学物质如化妆品、洗涤剂、消毒剂等,也可能刺激皮肤,引发过敏性湿疹。另外,炎热、干燥、寒冷等气候变化也可能影响皮肤状态,增加发病风险。
三、症状表现
1.急性期:起病较急,皮肤出现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逐渐融合成片。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抓破后呈明显的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边缘不清。患者常自觉剧烈瘙痒,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2.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但仍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瘙痒程度较急性期有所减轻,但仍会让患者感到不适。
3.慢性期:多由急性期或亚急性期迁延而来,也可一开始就呈现慢性表现。皮肤增厚、浸润,表面粗糙,覆以鳞屑,或因抓破而结痂。颜色可为暗红色或褐色,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边界一般比较清楚。瘙痒程度轻重不一,常呈阵发性加剧,遇热或夜间瘙痒更为明显。
四、诊断
医生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过敏原检测来进行诊断。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病过程、症状特点、可能的诱发因素等病史信息十分重要。临床表现上,根据不同时期的典型症状进行判断。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明确患者对哪些物质过敏,常用的方法有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这对于指导患者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病情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
1.一般治疗:尽量寻找并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治疗的基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洗烫、搔抓等刺激。选择宽松、纯棉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同时,要注意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已知的过敏食物。
2.药物治疗:外用药物是治疗过敏性湿疹的常用方法,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瘙痒症状。口服药物方面,抗组胺药可起到止痒、抗过敏的作用;对于病情严重、伴有广泛感染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这些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大,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
3.物理治疗:紫外线疗法对部分患者有一定疗效,可促进皮损的愈合,调节皮肤免疫功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患过敏性湿疹。在治疗时,应优先选择温和、无刺激的药物,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物。同时,要注意避免患儿搔抓皮肤,可给患儿剪短指甲或戴上手套。家长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发热、病情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处于特殊状态,用药需要格外谨慎。在治疗过敏性湿疹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可先采取一般治疗措施,如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如果病情严重,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皮肤的屏障功能减退,修复能力较弱,患过敏性湿疹后恢复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皮肤的保湿,可使用温和的护肤品。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在用药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七、预防
1.避免接触过敏原:通过过敏原检测等方法,明确自己的过敏原,并尽量避免接触。如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眼镜等。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注意皮肤护理,避免过度清洁皮肤,选择温和的清洁产品和护肤品。
3.合理饮食:均衡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已知的过敏食物。
4.注意环境因素: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减少尘螨、霉菌等过敏原的滋生。避免长时间处于炎热、干燥或寒冷的环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