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痹与慢性咽炎的区别
喉痹是中医术语,指一类以咽部红肿疼痛等为主症的咽喉疾病,慢性咽炎是西医病名,是咽部黏膜等的慢性炎症,二者在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预后和预防方面均存在区别。病因上,喉痹与外感风热、肺胃热盛或脏腑虚损有关,慢性咽炎与局部和全身因素相关;临床表现上,喉痹实证起病急、疼痛明显伴全身症状,虚证病程长、症状多样且全身症状不明显,慢性咽炎主要是咽部不适、晨起刺激性咳嗽;诊断时,喉痹依靠症状、体征结合舌象脉象,慢性咽炎依靠病史、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治疗方面,喉痹重视辨证论治,采用中药方剂、针灸等,慢性咽炎以去除病因和对症治疗为主;预后上,二者均易反复,预防时喉痹需注意起居饮食,慢性咽炎要增强体质、改善环境等。
一、概念区别
1.喉痹:喉痹并不是现代医学病名,是中医术语,它描述的是一类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微痛,吞咽不利等为主要症状的咽喉疾病,其范畴相对宽泛,涵盖了多种咽部不适的情况。
2.慢性咽炎:慢性咽炎是西医病名,是指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是一种具体的疾病诊断。
二、病因区别
1.喉痹:中医认为喉痹病因较为复杂,可能由外感风热之邪侵犯咽喉,或肺胃热盛循经上炎咽喉引发实证喉痹;也可能因脏腑虚损,如肾阴亏虚、肺阴不足,虚火上炎于咽喉,从而导致虚证喉痹。
2.慢性咽炎:病因主要与局部和全身因素有关。局部因素方面,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炎性分泌物经后鼻孔流至咽后壁刺激黏膜,或慢性扁桃体炎直接蔓延至咽等均可能致病。全身因素包括各种慢性病,如贫血、消化不良、心血管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炎症、肝肾疾病等都可引发慢性咽炎;另外,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失调、维生素缺乏以及免疫功能紊乱等也可能与本病有关。年龄上,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可能更易因全身因素患慢性咽炎;而儿童若有腺样体肥大导致鼻咽部通气不畅,用口呼吸也会增加患病几率。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酗酒、接触有害气体或粉尘、过度用嗓等不良习惯会增加慢性咽炎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区别
1.喉痹:症状表现多样,实证喉痹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咽部红肿疼痛,吞咽时疼痛加剧,可伴有发热、恶寒、头痛等全身症状;虚证喉痹则病程较长,咽部多表现为微痛、微痒、咽干、咽痒、灼热感、异物感等,常有“吭喀”的清嗓动作,症状时轻时重,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
2.慢性咽炎: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咽部不适感,如异物感、灼热感、干燥感、痒感、刺激感和轻微的疼痛等。由于咽后壁常有较黏稠的分泌物刺激,常在晨起时出现较频繁的刺激性咳嗽,严重时可引起作呕,咳嗽时常无分泌物咳出或仅有颗粒状藕粉样分泌物咳出。不同年龄段症状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表述症状不如成人准确,多表现为清嗓、吞咽不适等;老年人可能因咽部黏膜萎缩变薄,干燥感更为明显。
四、诊断方法区别
1.喉痹:中医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体征,并结合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判断。外观上可见咽部黏膜红肿,或咽后壁有颗粒状隆起等,根据火毒的程度、阴虚的表现等通过望闻问切来进一步辨证分型。
2.慢性咽炎:西医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咽部情况,可见咽部黏膜呈慢性充血,黏膜下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咽后壁有散在的淋巴滤泡,或咽侧索淋巴组织增生肥厚。必要时还需要进行血常规、咽拭子培养、喉镜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疾病。对于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诊断时需考虑基础疾病对咽部的影响。
五、治疗区别
1.喉痹:中医治疗喉痹注重辨证论治,实证喉痹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或泄热解毒、消肿利咽为治法,常选用银翘散、清咽利膈汤等中药方剂加减治疗,也可配合针灸、放血疗法等。虚证喉痹则以滋阴降火、润燥利咽为原则,常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加减治疗。此外,还可使用中药含片、喷剂等缓解症状。儿童用药需谨慎,应根据年龄和病情酌减剂量;老年人若有肝肾等脏器功能减退,用药时也要注意药物对脏器的影响。
2.慢性咽炎:治疗以去除病因、对症治疗为主。病因治疗包括戒除烟酒,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积极治疗鼻和鼻咽部慢性炎症,纠正便秘和消化不良等。局部治疗可使用复方硼砂溶液、呋喃西林溶液等含漱,保持口腔、咽部的清洁;含服碘喉片、薄荷喉片等减轻症状;也可用激光、低温等离子等物理方法治疗增生的淋巴滤泡。药物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有刺激的药物;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在用药前需告知医生。
六、预后和预防区别
1.喉痹:喉痹经过合理治疗后,一般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如果不注意生活调摄,容易反复发作。预防方面,需要注意起居有常,避免外感邪气,饮食上避免过食辛辣、炙煿之品,保持口腔清洁。
2.慢性咽炎:慢性咽炎病程长,症状容易反复,较难彻底治愈,但通过积极治疗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可以有效控制症状。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粉尘;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避免过度疲劳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要注意防护,避免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更要注意日常保暖,合理饮食以增强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