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骨关节炎的症状
膝盖骨关节炎有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摩擦感和弹响、畸形等症状。初期疼痛多在活动时出现,病情进展后休息也可能痛,特殊情况如外伤史会使疼痛更早更重;肿胀分积液性和骨质增生性,特殊患者情况更复杂;僵硬有晨僵和活动后僵硬,手术史患者可能加重;活动受限包括屈伸和行走困难,畸形患者更严重;摩擦感和弹响因关节退变或损伤导致,运动员更易出现;晚期可能出现膝内翻、膝外翻等畸形。同时针对老年人、女性、肥胖人群等不同群体给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一、疼痛
1.初期表现:膝盖骨关节炎初期,疼痛通常为轻度至中度,多在活动时出现,比如上下楼梯、蹲下站起或长时间行走后,休息后可缓解。这是由于关节软骨磨损,关节面不平整,活动时关节摩擦增加刺激周围神经引起。
2.病情进展:随着病情发展,疼痛会逐渐加重,发作频率增加,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甚至在夜间痛醒。这是因为关节炎症进一步发展,累及滑膜、韧带等周围组织,且关节内可能出现积液,导致关节压力升高,刺激神经末梢。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恢复能力差,疼痛可能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长。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在绝经后更容易出现疼痛加剧的情况。肥胖人群因膝盖承受的压力更大,疼痛症状也会更严重。
3.特殊情况:有外伤史的患者,疼痛可能会更早出现且程度更重,因为外伤可能加速关节软骨的损伤和退变。
二、肿胀
1.积液性肿胀:关节内滑膜受到炎症刺激,会分泌过多的液体,导致关节腔积液,使膝盖外观肿胀。这种肿胀通常较为均匀,按压时可能有波动感。在活动过多或炎症急性发作时,积液会增多,肿胀更明显。
2.骨质增生性肿胀:随着病情进展,关节边缘会出现骨质增生(骨刺),可导致膝盖局部肿胀,在膝盖周围能摸到硬的凸起。年龄增长是骨质增生的重要因素,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过度运动的人群,关节磨损严重,骨质增生的发生率也会增加。
3.特殊人群: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关节疾病的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因素导致的肿胀,情况更为复杂。
三、僵硬
1.晨僵:早晨起床后或长时间静止不动后,膝盖会出现僵硬感,活动受限,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不超过30分钟。这是因为夜间关节活动减少,炎症因子在关节内积聚,导致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活动时需要一定时间来打破这种粘连。
2.活动后僵硬:在长时间活动后,膝盖也可能出现僵硬,这是由于关节疲劳和炎症反应加重,使关节灵活性下降。老年人的关节僵硬症状可能更为明显,恢复时间也更长。生活方式上缺乏运动的人,关节灵活性本身较差,僵硬情况也会更突出。
3.特殊情况:曾有膝关节手术史的患者,术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与手术创伤、瘢痕形成等因素有关。
四、活动受限
1.屈伸受限:患者在弯曲或伸直膝盖时会感到困难,活动范围减小。这是因为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关节内结构破坏等原因,限制了关节的正常运动。年龄较大的患者,肌肉力量减弱,关节活动受限会更显著。
2.行走困难:由于疼痛、僵硬和活动范围减小,患者行走时可能出现跛行,步伐变小,速度减慢。肥胖人群因膝盖负担重,行走困难更为明显。长期久坐或缺乏运动的人,关节灵活性和肌肉力量不足,也会加重行走困难的症状。
3.特殊人群:有膝关节畸形(如O型腿、X型腿)的患者,关节力学结构改变,活动受限情况会更严重,且可能加速关节退变。
五、摩擦感和弹响
1.摩擦感:患者在活动膝盖时,可能会感觉到关节内有摩擦的感觉,就像有沙子在关节里一样。这是由于关节软骨表面不光滑,在活动时相互摩擦产生。年龄增长导致关节软骨退变,摩擦感更容易出现。
2.弹响:膝盖活动时可能会发出“咔哒”“嘎吱”等声音,分为生理性弹响和病理性弹响。生理性弹响通常是偶尔出现,不伴有疼痛和其他不适;病理性弹响则频繁出现,且可能伴有疼痛或活动受限。关节内游离体、半月板损伤等都可能导致病理性弹响。有膝关节损伤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弹响症状。
3.特殊情况:运动员或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由于关节承受的压力和冲击力大,关节损伤的风险增加,摩擦感和弹响出现的几率也更高。
六、畸形
1.晚期表现:在膝盖骨关节炎晚期,由于关节软骨严重磨损、骨质破坏和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失衡,膝盖可能出现畸形,常见的有膝内翻(O型腿)和膝外翻(X型腿)。
2.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关节退变越严重,畸形的发生率越高。肥胖人群因膝盖长期承受过大压力,更容易导致关节畸形。有先天性关节发育异常的患者,发生畸形的风险也会增加。
3.特殊情况: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疾病合并膝盖骨关节炎时,关节畸形可能更早出现且更为严重,因为这些疾病本身就会导致关节结构破坏和畸形。
温馨提示:对于老年人,要注意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站立、行走,可选择游泳等对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方式。女性在绝经后要关注关节健康,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肥胖人群应积极控制体重,减轻膝盖负担。有外伤史或其他关节疾病的患者,要定期复查,遵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儿童和青少年若出现膝盖不适,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避免延误病情。在治疗过程中,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如需使用药物,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