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脑脓肿
脑脓肿是化脓性细菌、真菌及原虫侵入脑组织引发的疾病,病因包括耳源性、鼻源性、血源性、外伤性、隐源性。临床表现分急性感染期(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化脓期(头痛加剧、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包膜形成期(全身症状减轻但颅内压增高加重,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诊断依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培养、腰穿等)和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治疗有药物(依药敏或经验选抗生素,足疗程)和手术(穿刺抽脓术、脓肿切除术)。特殊人群如儿童症状不典型,治疗选药和手术需谨慎;老年人合并基础病多,要控制基础病并评估手术风险;孕妇治疗棘手,需多学科协作权衡方案并监测胎儿。
一、脑脓肿的定义
脑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炎、慢性肉芽肿及脑脓肿包膜形成,少部分也可是真菌及原虫侵入脑组织而致脑脓肿。
二、脑脓肿的病因
1.耳源性:多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乳突炎,炎症侵蚀鼓室盖、鼓窦盖、乳突气房与脑膜间的骨板,致感染灶与颅内相通,细菌进入颅内引起,约占脑脓肿病因的2/3。常见致病菌为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2.鼻源性:多由额窦炎、筛窦炎、蝶窦炎等引起,感染可通过破坏的鼻窦骨壁经硬脑膜血管、板障静脉或导血管蔓延至颅内。致病菌以肺炎链球菌多见。
3.血源性: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肺脓肿、脓胸、骨髓炎等,细菌经血行播散到脑内,常为多发性脓肿。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若患者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发绀型心脏病,因右向左分流,未经肺循环过滤的细菌易进入脑内形成脓肿。
4.外伤性:因开放性颅脑损伤,细菌直接进入颅内,或因颅底骨折累及鼻窦、鼓室盖等,细菌经破损处侵入颅内。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多见。
5.隐源性:部分脑脓肿病因不明,可能因原发病灶轻微,自行消散,但细菌经血行已潜伏于脑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繁殖形成脓肿。
三、脑脓肿的临床表现
1.急性感染期:发病初期,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嗜睡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与其他全身性感染表现相似。此期因炎症处于脑膜与脑实质的早期反应阶段,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
2.化脓期:随着病情进展,炎症进一步发展,脑组织出现化脓性改变,患者头痛加剧,呈持续性胀痛,伴恶心、呕吐,呕吐多呈喷射性,为颅内压增高所致。体温可波动在38℃39℃,同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烦躁不安、谵妄、嗜睡等。
3.包膜形成期:脓肿包膜形成后,患者全身感染症状逐渐减轻,体温趋于正常,但颅内压增高症状进一步加重,头痛更为剧烈,视力减退,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若脓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可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不同部位的脓肿会有不同表现,如额叶脓肿可出现精神症状;颞叶脓肿可引起视野缺损、感觉性失语等。
四、脑脓肿的诊断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存在感染。血培养可能找到致病菌,对指导抗生素使用有重要意义。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但在脓肿包膜形成后,脑脊液改变可不明显,且腰椎穿刺有诱发脑疝的风险,需谨慎进行。
2.影像学检查:头颅CT平扫可见边界模糊的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中心为低密度区,周围有水肿带。MRI对脑脓肿的诊断更具优势,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脓肿壁呈明显环形强化,可清晰显示脓肿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周围脑组织情况。
五、脑脓肿的治疗
1.药物治疗:主要为抗生素治疗,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在结果未回报前,可根据可能的致病菌经验性用药,如耳源性脑脓肿多选用针对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血源性脑脓肿多选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抗生素治疗需足量、足疗程,一般不少于68周。
2.手术治疗:包括穿刺抽脓术、脓肿切除术等。穿刺抽脓术适用于各类型脑脓肿,尤其是深部脓肿、位于重要功能区的脓肿,可在CT引导下进行,操作相对简单,对脑组织损伤小。脓肿切除术适用于脓肿包膜完整、经穿刺抽脓效果不佳、多房性脓肿或伴有颅内压增高危象者,可彻底清除脓肿,但手术创伤较大。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脑脓肿症状可能不典型,年龄越小,全身感染症状可能越重,而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可能相对不明显,易被忽视。在治疗过程中,药物选择需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因儿童脑组织尚在发育阶段,手术治疗时要尽可能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术后密切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老年人:老年人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身体抵抗力较差,脑脓肿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因老年人对手术耐受性差,需综合评估手术风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术后加强营养支持,促进患者康复。
3.孕妇:孕妇患脑脓肿,治疗较为棘手。抗生素使用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避免使用有致畸作用的药物。手术治疗可能会对孕妇及胎儿造成一定风险,需妇产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协作,权衡利弊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孕期密切监测胎儿发育情况,做好围产期保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