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自然流产要做什么项目
自然流产的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检查,包括病史采集(涵盖一般情况、既往史、家族史、本次妊娠经过)、体格检查(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如血常规、血型及抗体筛查等,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子宫输卵管造影)以及染色体检查(夫妻双方和流产物染色体检查);同时针对年龄较大女性、有慢性疾病患者、肥胖患者等特殊人群给出温馨提示,如年龄大的关注内分泌和染色体问题、有慢性病的告知病情并监测指标、肥胖的控制体重以提高检查准确性等。
一、病史采集
1.一般情况:记录患者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等。年龄较大的女性自然流产风险相对较高,如35岁以上女性卵子质量下降,染色体异常几率增加。职业中若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如化学试剂、辐射等,可能影响胚胎发育。生活习惯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干扰内分泌,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
2.既往史: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等。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胚胎发育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会影响激素水平,不利于胚胎生长。还需询问是否有手术史,特别是子宫相关手术,如刮宫术、子宫肌瘤切除术等,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影响胚胎着床。
3.家族史:了解家族中是否有遗传性疾病,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通过基因传递,增加自然流产风险,如染色体异常疾病、单基因遗传病等。
4.本次妊娠经过:详细记录本次妊娠的症状,如是否有腹痛、阴道流血的时间、出血量、流血颜色等,以及早孕反应情况。
二、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等基本生命体征。肥胖女性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的几率增加,影响内分泌和受孕;血压异常可能提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影响胎盘血供。
2.妇科检查:检查外阴、阴道、宫颈有无病变,如宫颈炎、宫颈息肉等可能导致阴道流血,易与自然流产症状混淆。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子宫大小、位置、质地、活动度,以及附件区有无包块、压痛等,判断是否存在子宫畸形、附件炎等影响妊娠的因素。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血常规:了解是否有贫血及感染等情况,严重贫血会导致孕妇身体机能下降,影响胎儿营养供应;感染可引发炎症反应,影响胚胎发育。
血型及抗体筛查:检测孕妇血型,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若孕妇为Rh阴性血型,而胎儿为Rh阳性血型,可能发生母婴血型不合,引起胎儿溶血,导致自然流产。
凝血功能检查:评估孕妇凝血状态,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影响妊娠结局。
内分泌检查:检测性激素六项(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睾酮、泌乳素),了解内分泌功能。黄体功能不全时,孕酮分泌不足,无法维持妊娠;高泌乳素血症会抑制排卵和黄体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查可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影响胚胎发育。
免疫学检查:检测抗心磷脂抗体、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可攻击胚胎组织,导致自然流产。
TORCH筛查:检测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原体的抗体,这些病原体感染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流产等不良后果。
2.尿液检查:检测尿常规,了解是否有泌尿系统感染、妊娠期糖尿病等情况。泌尿系统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上行感染至宫腔,影响胚胎发育。
四、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经腹或经阴道B超:观察子宫和附件的形态、结构,确定妊娠囊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有无胎芽、胎心搏动。可以判断是否为宫内妊娠,排除宫外孕;还能发现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病变。对于多次自然流产的患者,可在孕前进行三维超声检查,更清晰地观察子宫形态。
2.子宫输卵管造影:主要用于怀疑有子宫畸形、输卵管不通等情况的患者。通过向子宫和输卵管内注入造影剂,利用X线观察子宫和输卵管的形态、通畅情况,了解是否存在子宫纵隔、输卵管粘连等问题。
五、染色体检查
1.夫妻双方染色体检查:对于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夫妻双方染色体检查非常重要。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染色体数目异常(常见的有三体、单体等)和结构异常(如染色体易位、倒位等),可导致胚胎发育异常而流产。
2.流产物染色体检查:对自然流产排出的胚胎组织进行染色体分析,明确流产是否由染色体异常引起。若流产物染色体异常,可进一步指导夫妻双方的后续检查和治疗。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年龄较大的女性:在进行上述检查时,应更加关注内分泌和染色体方面的问题。由于年龄增长,卵巢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的可能性增加,染色体异常几率也升高。检查过程中可能需要多次进行血液内分泌检查和染色体检查。同时,年龄较大的女性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检查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在检查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病情及用药情况。在检查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确保检查过程安全。检查后,要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原有疾病的治疗方案,控制病情,为下次妊娠做好准备。
3.肥胖患者:肥胖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如B超检查时,腹部脂肪过厚可能影响图像质量。肥胖患者应在检查前适当控制体重,可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来减轻体重,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同时,肥胖患者患内分泌疾病的几率较高,要重点关注内分泌检查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