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银屑病与银屑病的区别
副银屑病与银屑病在定义分类、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副银屑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慢性鳞屑性皮肤病,分类包括多种类型,临床表现有年龄性别倾向、皮疹特点等,组织病理各型有不同表现,治疗方法有限且以改善症状为主,部分可自愈,恶变风险低;银屑病由多种因素引起,分为多种类型,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各有特点,治疗方法较多,不同类型治疗方案不同,寻常型易复发,脓疱型等病情重且可能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可控制病情。概括为:副银屑病与银屑病在多方面存在差异,副银屑病分类多样、治疗有限、部分可自愈且恶变风险低;银屑病由多因素引起、治疗方法多、不同类型预后有别,寻常型易复发,脓疱型等病情重且可能有并发症。
一、定义与分类差异
副银屑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慢性鳞屑性皮肤病,其分类主要包括点滴型副银屑病、斑块型副银屑病、苔藓样型副银屑病和痘疮样型副银屑病等。点滴型副银屑病常见于青年,皮疹为多数淡红色或红褐色针头至指甲大小的浸润性斑疹或斑丘疹,表面覆以细薄鳞屑,一般无自觉症状;斑块型副银屑病较为少见,皮疹为边界清楚的斑块,直径110cm大小不等,呈淡红色或紫褐色,浸润较明显,上覆少量不易剥离的鳞屑;苔藓样型副银屑病极罕见,表现为微小的扁平丘疹,类似扁平苔藓,覆以细薄鳞屑,可伴有轻度萎缩;痘疮样型副银屑病又称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皮疹为淡红色或红褐色针头至绿豆大小的丘疹、水疱或脓疱,易坏死、出血、结痂,愈后可留有萎缩性瘢痕。
银屑病:是一种由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皮肤病,临床上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和红皮病型。寻常型银屑病最为常见,初期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逐渐扩展成为边界清楚的红色斑块,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淡红色发亮的薄膜,再刮除薄膜可见点状出血(Auspitz征);脓疱型银屑病可分为泛发性脓疱型和局限性脓疱型,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常急性发病,在寻常型银屑病基础上出现密集的无菌性小脓疱,可融合成脓湖,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关节病型银屑病除有银屑病皮疹外,还伴有关节病变,可累及四肢大小关节;红皮病型银屑病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浸润,大量糠状鳞屑,可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二、临床表现差异
副银屑病:
年龄与性别倾向:点滴型副银屑病多见于中青年,男女均可发病;斑块型副银屑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苔藓样型副银屑病和痘疮样型副银屑病均较少见,无明显性别差异。
皮疹特点:点滴型副银屑病皮疹分布较广泛,可累及躯干、四肢;斑块型副银屑病皮疹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苔藓样型副银屑病皮疹多分布于颈部、躯干及四肢;痘疮样型副银屑病皮疹好发于躯干部,也可累及上肢。一般副银屑病的皮疹自觉症状多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能有轻度瘙痒。
银屑病:
年龄与性别倾向:寻常型银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峰年龄为153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脓疱型、关节病型和红皮病型银屑病多发生于成年男性。
皮疹特点:寻常型银屑病皮疹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等部位;脓疱型银屑病泛发性者全身均可发疹,局限性者好发于手掌及足跖;关节病型银屑病关节症状与皮疹常同时出现或先后发生,可累及手指、足趾小关节,也可累及脊柱等大关节;红皮病型银屑病全身皮肤受累,皮肤潮红肿胀明显。银屑病患者皮疹自觉症状多样,部分患者瘙痒明显,而脓疱型、红皮病型等可能有发热、疼痛等全身症状。
三、组织病理差异
副银屑病:
点滴型副银屑病病理表现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轻度肥厚,真皮上部浅层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斑块型副银屑病病理显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明显,表皮突延长,真皮上部有带状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苔藓样型副银屑病病理可见表皮萎缩,角化过度,棘层变薄,真皮上部有密集的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可伴有界面空泡变性;痘疮样型副银屑病病理表现为表皮内水疱形成,可见角化不全及坏死角质形成细胞,真皮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可见红细胞外渗。
银屑病:
寻常型银屑病病理特征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质形成细胞增生,表皮突延长,真皮乳头向上延伸,乳头上方表皮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真皮浅层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脓疱型银屑病在寻常型银屑病病理改变基础上,出现海绵状脓疱,脓疱内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关节病型银屑病除银屑病病理改变外,还可见滑膜细胞增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等关节炎病理表现;红皮病型银屑病病理显示表皮角化不全和角化过度,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充血,周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四、治疗差异
副银屑病:目前副银屑病的治疗方法相对有限,主要根据不同类型进行相应处理。点滴型副银屑病部分可自行消退,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衍生物等;斑块型副银屑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光疗等;苔藓样型副银屑病和痘疮样型副银屑病治疗较为困难,可试用光疗等方法。由于副银屑病恶变风险较低,治疗主要以改善症状为主。
银屑病: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外用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衍生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光疗(窄谱中波紫外线等)、系统药物治疗(如甲氨蝶呤、环孢素、阿维A等)。对于不同类型的银屑病,治疗方案有所不同,例如寻常型银屑病轻度患者可单独外用药物治疗,中重度患者可联合光疗或系统药物治疗;脓疱型、关节病型和红皮病型银屑病则需要更积极的系统治疗或联合治疗,且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指标。
五、预后差异
副银屑病:点滴型副银屑病部分患者可自愈,预后较好;斑块型副银屑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但一般不影响生命健康;苔藓样型副银屑病和痘疮样型副银屑病虽然相对少见,但病程也较慢性,预后情况因个体差异而异,但恶变概率较低。
银屑病:寻常型银屑病经过规范治疗后症状可得到控制,但容易复发;脓疱型、关节病型和红皮病型银屑病病情相对较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如脓疱型银屑病可出现电解质紊乱等,关节病型银屑病可导致关节畸形,红皮病型银屑病可引起全身多系统功能紊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但通过积极治疗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改善预后。



